圖為導演楊磊
圖為演員趙立新
(楚天都市報記者張聰發自上海)“和稀泥”一向不是上海電視節行業論壇的特色。2016年,編劇汪海林在電視節論壇上痛斥“電視劇選片權落在色情狂手里”,2017年,《人民的名義》中的“育良書記”張志堅,也忍不住在電視節論壇吐槽天價片酬演員“你們不配”。因此在媒體眼中,無人“放炮”的電視節是寂寥的。昨天,第24屆上海電視節第三日,寂寥終于被打破。
趙立新炮轟“眼球經濟”
別再叫我“老戲骨”
炮轟是從昨日上午本屆“白玉蘭獎”評委會見面會現場開始的。
第一次擔任白玉蘭獎評委會成員的演員趙立新發言提到,自己心目中好的電視劇要看價值觀、真誠度與審美高度,“但今年到目前,能滿足這三個高度的作品非常稀少,很多劇隔著屏幕都能讓人感受到虛假、不真實、胡說八道。”
國產劇不缺錢,這已經是公認的事實。趙立新說,在創作現場經??吹絼〗M之間比著用好鏡頭、好機器,但換來的卻是內容上“越來越空洞”,審美上“越來越粗糙”,“對不起那么多錢,對不起那么好的技術?!?/p>
他尤其不理解所謂影視劇要“吸引眼球”的說法,“我們的眼睛到底怎么了?是蒙上了什么,需要不斷吸引它、刺激它?”就連“老戲骨”這個稱謂,他也覺得是“吸引眼球”,“起初我還覺得挺新鮮,現在聽著像侮辱,求大家別再叫我老戲骨,我就是演員。”
高群書怒斥“爆款”
導演都在瞎糊弄
的確,從2018年開年以來,因為“傳統強勢項目”古裝劇播出受限,現實主義題材又未有好的表現,電視劇表現乏力,到現在為止未能出現一部爆款,與去年電視劇話題高企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爆款缺失”的現狀,也讓靠電視劇導演身份起家的評委會成員高群書直言對當下的國產劇“很不滿意”,“技術、資金、媒介越來越好,為什么劇集的表現力連《渴望》那個年代都達不到?”高群書總結,“是因為電視劇變成了謀生、圈錢、上市的手段,是大家對電視劇的操作出現了問題?!?/p>
他還特別點到圈內盛行的“執行導演”問題,“很多所謂的流量爆款,一看就是導演瞎糊弄,看不到他認真在拍,或者很多都是執行導演在拍。”
楊磊吐槽業內“新標準”
拍攝速度越快越受歡迎
有關國產劇拍攝中到底存在哪些問題,昨日下午的企鵝影視“顛覆世界·洞見未來”互聯網影視發展新趨勢主題論壇給出了一個原因——時間問題。包括制片人黃瀾、導演楊磊、演員趙立新、張志堅在內的從業者都提到,打造精品劇除了難在錢上,還有“時間”。
諜戰經典劇《紅色》的導演楊磊提到,前段時間去美國學習時問及當地同行,美國一集肥皂劇需要拍攝多少天,對方回答5天,“像《24小時》那種劇集,一集可能需要拍12天?!?/p>
他苦笑,“肥皂劇一集都要拍5天,我們呢,一天拍兩集?!彼€提到,經常有制片人來詢問他“一天能拍多少集”。原來,拍的速度快不快已成為判斷一個導演到底合不合格的標準,“我覺得很可笑,這不應該是評判標準啊。”楊磊提到,國產劇的制作當然不可能達到12天拍一集的美劇標準,這不現實,“但多給一些時間,讓創作者用最合適的時間拍出最好的東西,去把握那個平衡,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