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論場】追星要有度 為粉要有方
《偶像練習生》讓蔡徐坤、范丞丞等一大票新秀脫穎而出,火爆市場,一張決賽門票能炒至萬元,也火到偶像發張自拍就能讓粉絲心甘情愿掏出60元付費觀看,某些成員一夜之間便獲得近10萬人次付費。
“樂華七子”在個人社交平臺發布付費自拍照
這次的付費看照片事件在網上被炒得沸沸揚揚,有人炮轟粉絲不理智,有人批評偶像沒內涵。在這里要解釋一點,并非60塊錢只能看這兩張照片,而是微博最近推出了會員服務業務,60元實際上是半年的會員費,看照片則是會員特權的其中之一。于是,有人說,“花錢看顏”并非明星的狂,也非粉絲的蠢,而是娛樂產業的一種新形態。
粉絲付費與偶像近距離接觸、獲得偶像的專輯作品等行為無可厚非,但凡事有度,倘若將偶像明星的光環無限放大,以至于連發一張照片都當作商品售賣,匆忙變現,這樣的方式未免有些太過于高看自己的明星光環。
對于選秀明星而言,“光速上升、聲速下降”的窘境普遍存在,對于并沒有成熟作品的選秀新人而言,保持熱度圈住粉絲也要審慎度之,“花錢看顏”只會過度消耗明星一時爆發的偶像力,削弱大眾對其作品的期待度,畢竟美顏不算佳作。
偶像的影響力,可以擋住一個人的開闊視野使其失去自我,也可以為其打開一扇大門去認識世界,偶像的道德責任心和社會使命感便尤為重要。
粉絲群體普遍低齡化,長期沉迷容易落入消費的圈套,在自我循環、自我強化中,很難建立完善的知識和價值體系,很難理性消費。面對粉絲的盲目追捧,偶像更應該善待自己被觀眾接納的認同與肯定,正面利用自己被粉絲賦予的號召力與感染力。
理性追星也是粉絲應該具備的基本修養,無論什么時候都不應喪失自己的理智,不然只會適得其反,過分的熱愛就像一團熊熊烈火,灼人傷己。
健康發展的娛樂產業應該標桿成熟的操作流程和創作規律,偶像也好,粉絲也罷,都是這條產業鏈條中的一環,平臺、資本、制作、經紀、營銷也都缺一不可,都要遵守基本底線,擔當社會責任。如果所有環節都只重美顏不重作品,單靠明星的個人魅力博人氣,當偶像被過度消費,只會加速其人氣的衰竭,提前被新人取代。
偶像所點燃的激情,不能只局限在粉絲盲目的尖叫和付費的熱情中,更要通過以身作則、潔身自好釋放更多正能量,這或許才是偶像與粉絲共生共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