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被稱為中國電視的文化類節目創新元年,2018年第一季度,《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讓歷史文物成為“網紅”,正在播出的《經典詠流傳》《信中國》成為新的綜藝“爆款”。
綜藝、劇集、紀錄片……文化類節目在工業制作層面不斷升級,文化表達上不斷創新,在著力開掘中華文化深厚資源的同時,為新時代的電視作品注入厚重綿長的文化屬性。今日中國的文化氣象在節目中找到了窗口,新時代觀眾的情感訴求和文化期許與節目創新同頻共振,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
堅定文化自信
摒棄過度娛樂
綜觀文化類節目,受眾市場更加細分,節目類型呈現多元是主流發展趨勢。
近年備受關注的文化類節目,有語言競技類的《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朗讀類的《見字如面》《朗讀者》《信中國》,綜藝類的《喝彩中華》《傳承者》,紀錄片式體驗類的《百心百匠》《非凡匠心》,演講類的《我是演說家》等。2018年各大衛視跨年演唱會中,浙江衛視與喜馬拉雅FM共同打造“思想跨年”,深圳衛視也攜手得到APP打造了《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
文化類節目熱潮襲來,首先受益于黨和國家的政策導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將“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確定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原則。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管理機構出臺一系列扶持引導的調控新政。堅定文化自信,植根民族文化,推進節目自主創新,摒棄過度娛樂的消費傾向,成為媒體人的文化自覺。
文化類節目的出現,符合當下的社會期待。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在經歷物質和精神的一系列快消品之后,人們開始尋求慢生活與慢欣賞的新方式。隨著綜藝節目收視群體的擴大,用戶收視思維的成熟,追求真實與慢審美的需求凸顯。此前一段時間,綜藝節目普遍強調反差、緊張、刺激,素人加冕、明星反神化,以選秀、真人體驗的“快節奏”“強沖突”為主要特色。近年文化類節目開始主打“慢節奏”風格,突出清新畫風。東方式的從容與舒緩從一個方面順應了現代人的情感需求,從“快節奏”生活行為向“慢欣賞”情緒體驗的轉換,文化類節目從“詩”和“社會學”的更高層面啟發觀眾,將收獲感、驚喜感、認同感這些相對“慢”與“靜”的情緒感受,用娓娓道來的寧靜方式,帶給觀眾平和溫情的情緒體驗。
從沖突到平靜、從煽情到溫情,中國電視節目的轉型,反映的是以中華優秀文化為題材的資源開掘,呈現了節目制作研發經歷“拿來主義”之后的自立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