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家焦波率團隊駐扎貴州極貧村近一年拍攝紀錄電影
白巖松:《出山記》是生動的扶貧“鏡子”
(北京日報 記者 聶寬冕)前天下午,全國政協禮堂內座無虛席,不時傳出陣陣笑聲,然而誰能想到,銀幕上正在放映的并不是什么熱門的商業喜劇片,而是一部講述貴州省遵義市脫貧攻堅的紀錄電影《出山記》。
影片由著名攝影家焦波擔任總導演,20年前以組照《俺爹俺娘》感動無數游子的他,早已多了另一重身份——紀錄片導演。從2016年開始,他把鏡頭對準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石朝鄉的大漆村,率領團隊在那里駐扎了三百多天,與老鄉們同吃同住。全片以脫貧攻堅中的易地扶貧搬遷、大通道建設、特色產業發展等工作為主線,真實記錄了當地群眾走出大山的故事。
“看到這些老百姓從山里搬出來有了自己的產業、富裕起來的時候特別激動,比我家富裕了還激動。”在首映現場,面對映后觀眾熱烈的掌聲,焦波難掩興奮。在焦波的攝制小組里,有的攝像扛著三腳架頻頻摔倒于山路上,有的工作人員與當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甚至收獲了愛情……焦波說,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還有人肯跟著自己,花近一年時間拍一部片子,讓他非常感動。
一些參與拍攝的村干部和村民當天也來到現場,這其中,人氣最高的要數大漆村黨總支書記申修軍。在大漆村脫貧奔小康的過程中,涉及到修路占用農民的土地和房屋,有不少村民思想轉不過彎來,申修軍一戶一戶做工作。除了面對部分村民的不理解甚至謾罵,他還挨了打。最終,村民們搬出大山,過上了好日子。這中間的過程,都被真實地記錄在了《出山記》中。當焦波介紹到申修軍時,臺下甚至響起了觀眾的呼聲:“讓他多說幾句啊!”焦波說,申修軍代表的其實不是他一個人,而是中國脫貧戰場上千千萬萬像他一樣付出的人。焦波還現場分享了一個沒有放入影片的細節,“他打著吊瓶在床上為村民寫材料。我知道看到這種場景有人會說,你看,干部打著吊瓶工作肯定是你們擺拍的,但我告訴大家實際上確實是這樣的。”
受邀嘉賓也現場點評了影片。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表示,《出山記》是一面鏡子、一種態度,最重要的是做到了一種溝通。“脫貧攻堅是國家戰略,是硬任務,從大層面上大家往往看到的是一個大方向一個龐大的數字,但在這部片子里,終于讓人們看到數字背后活生生的人和他們的脫貧故事,這面鏡子照得是如此生動。”另外,白巖松特別提到《出山記》無論拍攝誰,用的都是一種平視態度,難能可貴。
據了解,《出山記》將于近期公映。談到影片票房前景,焦波說,片子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腳,就要有土壤,而這個土壤就是觀眾,“只有觀眾喜歡,才能廣為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