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輿論壓力之下,上海寶山區南華苑小區樓頂屹立了12年的“鴿子別墅”終于由業主自行拆除。對居民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結局,卻談不上是滿意的交代。
12年來,居民反復投訴,物業和居委多次反映;已知違建,卻任其擴建和轉賣;對變換業主之后的違建仍遲遲拿不出有效拆除方案。雖然在媒體監督之下,問題迅速解決了,但是大家更想知道主管部門為何多年束手無策?
從北京人濟山莊的“空中園林”,到深圳豪宅樓頂的“空中廟宇”,再到“鴿子別墅”,“樓上樓”怪現象在全國多地上演。這背后未必都有“達官顯貴”的囂張跋扈,卻一定有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管乏力。
每一起“執法難”的背后,我們也相信相關部門有或多或少的苦楚。經濟社會在發展,城市治理經常會遇到新情況、新問題,一時拿不出解決辦法也能理解。但群眾不愿看到的是某些業主“我的地盤我做主”的肆意妄為和執法部門的敷衍推諉。此次矗立了12年的違建鴿棚在1天之內就完全拆除,也證明了只要“公”字當頭,各部門拿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決心,形成合力,再復雜的問題都能找到解決之道,而且無需多日。
整治違建,拆除并不是句號。現實生活中也不能完全杜絕此類問題再次發生,關鍵還在于監管部門平日里應依法辦事,違法必究。我們不缺《城鄉規劃法》《住宅物業管理規定》《行政處罰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還有責令拆除、公告、查封等一系列行政權力,只要執法“硬”起來,讓違建者和公眾都看到法律和制度的剛性,才能遏制違建的泛濫。
作者:吳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