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作為試驗,現在還不知到底會發生什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28平方公里的區域是對現有的經濟體制的一種對抗,特別是在金融領域。這需要承擔很大的風險,但也展示北京的決心。”德國《南德意志報》透過上海自貿區看到中國繼續改革的動力。文章稱, 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是繼續大膽改革,還是保守前進,北京選擇了前者。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28日刊發學者的文章稱,當前中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等建設進入到新階段,改革也進入到深水區、攻堅期,之前第一輪的改革紅利逐漸消失,改革面臨各種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面臨日益嚴重的利益固化的挑戰。為此中國政府大力快速推動自貿區建設,也蘊含著通過“再開放”來倒逼中國國內改革紅利的出現。
“上海為更強、更開放的中國經濟奠定舞臺”,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27日以此為題稱,中國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兩個月前宣布成立這一自由貿易區。紐約州一名全球投資分析人士表示,“所有人都在等待這次會議”。三中全會將為北京把中國從出口拉動型經濟變成消費巨人提供更清楚的線索。彭博社說,中國領導人現在要尋找新的增長引擎,他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很好地控制上海自貿區,避免負效應影響整體經濟成果,同時還要避免改革因受到太多限制而效率低下。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預計將推動更具體的經濟計劃。1978年,鄧小平就是在類似的會議上提出他的改革計劃的。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趙萍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從長遠戰略來看,上海自貿區的發展是為中國經濟改革大局鋪墊與服務的,而不僅僅是開放了一個新的保稅區。
【環球時報赴上海特派記者 魏萊 環球時報駐英國、德國、日本特約記者 孫微 青木 李珍 甄翔 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