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周,廣州擬追繳已售地下車位土地出讓金的消息引發公眾的大量關注。有業主憤憤地表示,這是政府直接“搶錢”的行徑;也有國土局的官員出來辟謠,指出“追繳”一說存在一定誤讀。為此,南都在9月14日上午舉辦的第四期“坐下來,談一談”論壇上,邀請國土部門的相關負責人、開發商、小業主代表、律師、學者、政協委員一道,共同就廣州是否應對地下空間征收土地出讓金的話題展開了探討。
對于政府的這一“突然之舉”,現場參與討論的10位嘉賓中,來自民間的5位嘉賓都選擇了明確反對征收,2位嘉賓則沒有明確表態,另有3位嘉賓則表示贊成征收—其中包括兩名官員。顯然,論壇上的表態是否成為多數并無太多的意義,因為這并非決策機構,更重要的是,作為媒體在介入議題時,更應該考量的是討論的內容本身。
基于這樣的出發點,有關征收地下空間土地出讓金的問題,主要應從征收行為本身的合法性進行討論。換言之,關注政府“收錢”本身是否具有充足完善的合法性,才是最為重要的。這也正如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呼吁的,征收行為“若合法,征3萬億又如何;若不合法,征3分錢都不該”。
究竟廣州國土房管局7月發布的《關于我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中“第50條”是否合法,恐怕不是一個簡單的判斷所能厘清的。這里涉及征收是否全部不合理,還是存在一定范圍的界定,以及溯及過往的征收是否合理,還是只能面對未來。廣州市人防辦法規宣傳處的孫玲玲表示,當地下空間有交易價值的時候,它必定是要有土地出讓金的。這樣的表達抽象起來看沒問題,但具體操作時一刀切,顯然過于粗暴,也很可能帶來業主代表周活寧所擔心行政和民事糾紛暴增的問題。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現有財稅體制下形成的“土地出讓金制”作為地方政府的重要財政收入,在城市開發空間日益緊縮的背景下,征繳地下空間的土地出讓金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事實是,廣州市在2010年的35號文、2011年的61號文、2012年的35號文補充意見都有過關于征收地下空間土地出讓金的提法,部分地下空間也已經開始征收土地出讓金,只是還有相當數量的地下空間產權證上存在“暫緩”或“空白”的情況。以地下車位為例,據廣州某房地產公司銷售人員估算,至少九成車位產權未標注“已征收”。
然而,鑒于大量地下空間土地出讓金涉及普通民眾的利益,且在過往的政策中又一直處于模棱兩可的狀態,此番政府意欲在交易環節“雁過拔毛”,引發爭議也實屬必然。尤其是所謂土地出讓金應該是政府與開發商之間的契約內容,假如開發商與業主之間的產權轉移已經完成,一旦該產權發生變更,政府卻又要橫刀切入,顯然無法讓人理解。也正是出于這樣的思考,嘉賓洪小文也才質疑政府此舉“違反法治精神”。
當然,政府新政尚只是“意見稿”,市房地產交易登記中心副主任賀東南在論壇一開場就表明的“開門立法”態度,也讓很多人感受到了公眾參與決策的空間所在。的確,有關征收本身是否合法,征收范圍如何確定,征收的標準應該參照什么,歷史情況是否該追繳等等,這一系列充滿爭議的問題都需要通過公眾和專家層面的探討才能達成共識。而除此之外,正如韓志鵬委員建議的,由于新政屬于重大民生政策,又涉及“收錢”,有必要提升到人大立法層面去討論,并且必須經過聽證程序。
由此,政府不妨釋放更多“開門立法”的誠意,與媒體共同搭建平臺也好,專門召開聽證會議也好,只要是真真正正搭個臺,就可以廣泛吸納民意。而只有民意能夠脫穎而出,新政的合法性才能完整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