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評論員楊京

春節檔的現象級電影《流浪地球》最近又創下一項新紀錄。2月17日,《流浪地球》在北美票房排行榜上的成績已達到382萬美元,成為近5年來北美票房排行榜上排名榜首的國產電影,同時打破了近年來國產電影的海外排片紀錄。
登頂中國電影的北美票房排行榜,是影片在國際影響力上的一個體現。這是電影主創人員獲得的成績,也是中國電影產業日益發展的結果。作為一部原汁原味的中國電影,《流浪地球》走出國門的過程中,折射了中國愈發強大的國家影響力。
與其他類型的電影作品相比,科幻片更能夠直觀展示國家的整體科技和工業水平。科幻片從誕生到發展,都是根植于工業化的,作品中所展現的超前科技和對未來世界的想象,背后都需要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作為支撐。
科幻電影,或者說更廣義的科幻類文藝作品,其創作過程都需要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不過,再腦洞大開的文藝作品,都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映。科幻作品中的想象力不是空中樓閣,更不是胡思亂想,它來源于創作者自身所具備的科學素養,也需要現實存在的科技發展水平作為土壤和基礎。很難想象,在某個科學技術并不發達,甚至十分落后的地方,會誕生出高水準的科幻類作品。在現實中,任何一個時期的優質科幻類作品,也幾乎都來源于在當時科技水平發達的地區。
從更高的層面來看,當一個國家正處于快速發展、整個社會充滿朝氣的階段時,往往會更傾向于展望和暢想未來。換句話說,只有國家具備強大的前進動力、社會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群眾才會對將來的生活有奔頭和念想。電影《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劉慈欣也談到,中國是一個具備強烈“未來感”的國家。“中國社會快速的現代化進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如果沒有這個條件,科幻作者或者電影人無論多有才華,付出多大努力也不可能做到今天的程度。”
在過去的一段時期,中國具備國際影響力的文藝作品,其題材的選擇往往都著眼于過去、歷史,刻意突出苦難和傷痕,少有對當下中國面貌的刻畫描摹,更遑論想象未來。
就此而言,《流浪地球》的火爆,在某種程度上標志著文藝工作者將眼界從過去轉向未來,從歷史“傷痕”轉向更為廣袤的“星空”。這是個體創作者思想取向的變化,這種變化的背后,正是源自國家的強勁發展勢頭,為創作者提供了生動的素材和足夠的底氣。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在將來一定會有更多優秀的、具備更強國際影響力的國產科幻作品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