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2月15日電(王紹紹)據國家發改委微信公號消息,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14日發布的《2018年失信黑名單年度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18年,我國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得到持續推進,失信黑名單主體“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懲戒格局初步形成。
據悉,慈善捐助領域、科研領域、涉電力領域、農民工權益領域于2018年度首次公開發布了黑名單。在虛假違法廣告案件中,近44%的違法廣告與醫療保健相關,違法事實主要是夸大、虛假宣傳醫療機構、保健品、醫療器械的治療效果。
新增限制乘坐火車民用航空器處罰記錄6959條
《報告》稱,2018年,全國新增失信黑名單主體359.4萬個,全國退出失信黑名單主體217.52萬個,新增失信被執行人261.4萬個,新增工商吊銷企業95.79萬家,新增重大稅收違法案件當事人8836家,新增涉金融嚴重失信人1999家。
新增限制乘坐火車民用航空器處罰記錄6959條,涉及當事人6908個,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北、河南、上海等省份,其中,四川處罰記錄數量最多,占全國總數的9.85%。
從列入原因看,近50%的當事人因隨身攜帶或托運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危險品、違禁品、管制物品等被列入黑名單;16.18%的當事人因使用偽造、變造或冒用他人乘機身份證件等被列入黑名單。

限制乘坐火車民用航空器特定嚴重失信黑名單的認定部門包括民航總局、鐵路總公司、證監會以及稅務總局。其中,民航總局認定的處罰記錄數量最多,占總數的72.29%。
在各類新增失信黑名單記錄中,有275家新增失信企業在三個及以上領域被列入失信黑名單。
近44%的違法廣告與醫療保健相關
《報告》公布了失信重點聚焦及典型案例。其中,權健公司涉嫌傳銷及虛假廣告犯罪案、安逸之家和鴻潤德敲詐勒索和強迫交易案、長春長生假疫苗案、輝豐公司嚴重環境污染案、善林金融涉嫌集資詐騙案5個案例被列為典型案例。
2018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四批典型虛假違法廣告案件,涉及因發布虛假違法廣告受到行政處罰的99家企業。
從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來看,被處罰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批發、醫療衛生、商務服務、房地產、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新聞媒體等六個領域,其中批發業被處罰企業數量最多,有20家,占總數的20.2%。
從廣告內容來看,近44%的違法廣告與醫療保健相關,違法事實主要是夸大、虛假宣傳醫療機構、保健品、醫療器械的治療效果,其中15個虛假廣告案例來自醫療衛生機構。
此外,還有5家電視臺涉及發布虛假廣告,內容主要集中在保健品、收藏品、醫療器械及醫療服務等方面。
從處罰金額看,66家企業的處罰金額在50萬元以下,占總數的66.67%;12家企業的處罰金額在100萬元以上,占總數的12.12%。其中,四川廣播電視臺因存在使用涉及疾病治療功能的用語推銷保健食品、對未來收益作出保證性承諾等行為,被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責令停止發布違法廣告,并處罰金417.59萬元。

聯合懲戒領域進一步擴大 效果不斷顯現
2018年,聯合懲戒覆蓋領域進一步擴大。慈善捐助領域、科研領域、涉電力領域、農民工權益領域于2018年度首次公開發布了黑名單。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累計歸集失信黑名單信息約1421萬條,其中,2018年度新增409.64萬條,涉及失信主體359.4萬個。
聯合懲戒效果不斷顯現。2018年度,退出失信黑名單主體共計217.52萬個。開展聯合懲戒以來,全國法院執行案件到位金額達4.4萬億元,累計有351萬失信被執行人懾于信用懲戒主動履行法律義務,被執行人自動履約率提高;1417戶稅務“黑名單”當事人主動繳清稅款、滯納金和罰款后從“黑名單”中撤出,等等。
全社會的信用意識逐步增強。2018年度,國內主要媒體積極對失信“黑名單”有關信息進行報道和轉載,社會輿論圍繞高鐵“霸座男”、“霸座姐”、“醫鬧”、資本市場“老賴”等典型失信“黑名單”案例展開熱烈討論。社會輿論廣泛監督的社會共同治理格局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