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心血管中心統計,中國目前有2億3千萬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平均每天1500人以上,居全球之首。但是目前在我國,心臟驟停的搶救成功率極低,能夠搶救存活的患者不到1%,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15%的搶救成功率。
為什么在我國心臟驟停的搶救成功率這么低呢?因為87%心臟驟停的情況都發生在醫院之外,人的心臟一旦驟停,一般搶救的黃金時間是4-5分鐘之內,心肺復蘇(CPR)和及時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能提高搶救成功率!
今天,是全國各地急救指揮中心呼吁的“120全國急救日”,大家都應該學習這些知識和技能,幫心臟驟停的人跑贏死神,重啟生命!
這是個能救命的技能
每個人都應該看一看
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副院長、急診醫學學科帶頭人陳玉國教授曾在《美國醫學會雜志》發文,深入分析了我國在應用心肺復蘇術(CPR)搶救心源性猝死領域所面臨的嚴峻現況,以及國內在CPR培訓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呼吁政府、醫療機構和相關社會團體等共同努力,促進實現“健康中國2030”中提出的“進一步降低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30%”的目標。
據不完全統計,雖然中國紅十字會、各個醫療機構及相關社會團體等已開展了數十年CPR培訓,但是,迄今為止我國所有經歷過CPR培訓合格的公眾僅有1000萬,不到全國人口的1%,而美國這一數據為33%,法國為40%。僅在2012年,美國便有1310萬人接受了CPR培訓。
現代醫學證明,猝死患者搶救的最佳時間是2分鐘,2分鐘內心肺復蘇的生存率可達90%,4分鐘內心肺復蘇的生存率約50%,在10分鐘后搶救成功率幾乎為0。但87%的猝死發生在醫院以外的場所,發生時,要保證專業醫護人員在10分鐘內趕到發病現場是困難的。在急救白金十分鐘內,每延遲1分鐘胸外按壓或除顫,搶救成功率將下降10%左右。
陳玉國呼吁,要從大力推進成立更多CPR培訓機構、培養更多全職和兼職培訓團隊、創新培訓方法和策略等多個方面全面改善我國公眾CPR培訓的嚴峻現狀。
心肺復蘇術(CPR)
解讀
所有的心梗都“蓄謀已久”
“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對猝死的定義。
突發、迅速、無法預測……猝死的這些特點似乎都在強調“死神”的靠近猝不及防,但其實,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謀已久”。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曾育輝說,猝死是有原因的,可分為內外兩方面誘因。這些誘因是長期形成的,所以,說它“蓄謀已久”并非沒有根據。
對大量臨床病例的分析中,醫生們發現,平時看似健康的中青年人的猝死,跟外因——不良生活方式關系密切!常見的主要不良生活方式如:
鍛煉和睡眠不足:有研究對全國職場人士的調查顯示,很多職場人每周鍛煉時間甚至少到不足1小時,每天睡眠時間不足5小時。鍛煉和睡眠不足、體質下降、過度勞累、精神過度緊張這些因素會引起血壓升高,血管損傷,加重心臟的負擔。
煙酒過度: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抽煙喝酒也是誘發猝死的一個原因,特別是喝酒過度會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引起心血管問題;而吸煙已經證實對心血管有明顯的損傷。
長期熬夜:無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長期熬夜,擠占睡眠時間對身體和精神都是雙重損傷,超負荷運轉的身體很容易引發心肌梗塞、心臟病發生。
“這些外因疊加作用到一定的程度,容易引發猝死。”曾育輝表示,不少發生意外的中青年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并不了解,其實還有未發現的內因——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先天性心臟病等,但因沒做規律體檢未能及早發現,其實這些異常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容易導致心絞痛、心肌梗死等。
“如果有潛在未發現的內因,在外因的作用下,更容易引發猝死。”曾育輝補充說。
有“三高”、心腦血管病或肥胖等基礎病的老年人,“內因”十分明確,只要重視治療、控制好病情,風險反而可能下降。而中青年總覺得自己年富力強,容易忽視潛在的健康問題,加上工作、生活節奏快,種種危險因素與不良習慣悄悄形成疊加效應,更加讓人“猝不及防”。
提醒
過半心梗兩周前有先兆
猝死完全猝不及防沒有前兆嗎?事實并非如此!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急診科學科帶頭人陳曉輝教授提醒,雖然一部分猝死可能先兆不典型,但也有半數以上在發生前兩周出現了明確的表現,患者會自覺身體和心理負荷過重,通常會表現為胸悶、胸痛,一過性意識喪失、暈厥;情緒焦慮、失眠;外界誘因導致的不能入睡;生活方式誘因導致的巨大心理壓力等。
如果出現這些不適,就應積極進行醫療干預。出現長時間的胸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難,突然心悸,持續心動過速或頭暈目眩等癥狀時,應馬上就醫;搶救及時的話預后還好,但若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心電不穩,可迅速進展到心跳驟停。
“大多數猝死在發生前是有跡可循的,只不過這些癥狀大多隱匿且看似與心臟無關。”專家指出,很多人只在出現心絞痛時才引起重視,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他提醒,很多心臟病發病的癥狀是一種“窒息感”,甚至是“瀕死感”,這種癥狀一般持續時間不長,短的只有十幾分鐘。正因為這些癥狀很短暫,易被人們所忽視,以為“只是一時不舒服”,結果一旦發病就猝不及防,搶救不及時、不得當,生命稍縱即逝。
在日常生活中,要預防猝死,最好的辦法就是預防高血壓和高血脂,戒煙限酒,合理飲食和加強鍛煉;另外,要懂得識別壓力,釋放壓力,防止過度勞累。
有血脂不正常、高血壓以及冠心病、糖尿病家族遺傳史等人群要定期做相關篩查,有發病史的人群則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規范治療、控制好病情。
綜合央視、中新社、《南方都市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