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評論員 華智超
據長江日報報道,武漢市東亭小區居民成立詩社,詩意地棲居正在這里成為現實,從社區群干、安保隊員,到小學生、老大爺,大家學詩、賞詩、誦詩、寫詩,“詩詞不僅是生活方式,更成為社區的精神紐帶”。
30余年前,武漢市最早的商業小區之一東亭社區落成,東亭居民從平房進高樓,從小房子搬到大房子,物質生活質量大大提高;現在,東亭社區效仿古代蘭亭,成立東亭詩社,豐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給美好生活增色不少。
“悔棋爭勝笑聲喧”,把身邊事、社區事寫進詩歌,用詩詞酬唱生活,這讓詩社成員的生活充滿詩意,也增進了鄰里感情。退休老人黃漢洲坦言,參加詩社活動,不僅讓他找到了心中的“靜”,也讓他自愿成為詩詞志愿者,“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東亭詩社社長王學麗則感慨,如今三分之一的社區家庭參加過詩教活動,居民們在誦社區、寫社區的過程中,加深對社區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房子,不僅是寄放身體的場所,也應該成為安放心靈的家園。美好生活,也不只是高樓大廈,還要有文化內涵。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許多社區雖然建得越來越漂亮,但卻是一片“文化沙漠”,閑時想參加文化活動的居民幾乎無處可去。這樣的社區再怎么光鮮亮麗,然而沒有能把人聚在一起的文化活動,也少了人氣和溫度。而東亭社區無處不在的詩詞宣傳牌、有聲有色的詩社,讓這里成為真正的詩意家園,甚至吸引三鎮居民遠道來學詩。
經歷了幾十年高速城市化的過程,城市建設已經到了一個新階段。過去,我們可能更看重路通不通、樓高不高、商場是否方便等物質方面;現在,人們同樣關心文化活動多不多、文化設施好不好等精神方面。缺少文化活動,居民很可能會泡在牌桌上;只有各色文化活動多起來,居民方能以文會友,用文化豐富心靈、陶冶情操。在這樣充滿文化味的社區,居民才會過得更舒心、更開心。
東亭詩社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社區居委會等基層組織,應當引領社區文化建設,不妨多組織一些詩社、讀書社、攝影社等社區文化活動,讓居民過上更富有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