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集團總部大樓
扶貧簽約儀式
國華中學現代化網絡教室
仲明大學助學金受助者

碧桂園志愿者

碧桂園志愿者協會
1992年,碧桂園從廣東順德起航的一葉扁舟,歷經1/4個世紀的發展,成為破浪海外的行業巨艦。只因26年來,他們心中始終秉持一句話“希望社會因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
26載風云變幻,26年的跌宕起伏,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順應著中國經濟騰飛的步伐,碧桂園將業務橫跨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酒店、機器人產業、現代農業等諸多領域,成功進駐全國超1000個城鎮,在全球范圍內布局1000多個項目,服務超300萬業主,終于成長為一家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公司。
企業家精神是一種情懷,需要堅韌,愿意為了國家和人民而努力,用自己的付出讓行業發展得更好。企業家精神不僅僅局限于企業發展,更多的是承擔對整個社會、對人民美好生活的責任。碧桂園在做的就是傳達“不僅要成為地產行業的價值創造者,也要成為社會責任的勇于承擔者”這份心聲。
1997年4月21日,從碧桂園集團主席楊國強提出每年捐資100萬元,創立仲明大學生助學金開始,碧桂園就踏上了長達21年的漫漫扶貧路。從匿名捐贈到教育扶貧、救災賑災再到產業扶貧;從廣東到廣西,從四川到海南;從扶貧到人、扶貧到戶,再到扶貧到村。
今年,碧桂園積極響應黨和國家戰略號召,在國務院扶貧辦公室等政府機構的支持和指導下,從全國選取14個貧困縣(包括11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進行結對幫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截至目前,碧桂園已在扶貧之路上,累計公益投入超42億元,直接幫助近20萬人脫貧,帶動近200萬人就業。
在集團的帶領下,碧桂園湖北自建區以來就投身于公益事業。多年來,碧桂園湖北在黨建扶貧扶志、產業扶貧扶富、就業扶貧扶技、教育扶貧扶智等領域均有涉及。在黃岡中學創立“國華班”、在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創辦兩個碧桂園班,讓貧困學子順利完成學業;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積極開展扶貧調研,落地鳳凰優選,為滯銷農產品解決銷售出路并設立扶貧產品專柜等。
踐行公益、回饋社會、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智力扶貧,碧桂園的扶貧行動任重而道遠,他們仍在為人民美好生活砥礪前行。
“我不忍看天地之間仍有可塑之才因貧窮而隱失于草莽,為胸有珠璣者不因貧窮而失學,不因貧窮而失志,方有辦學事教之念。”碧桂園集團主席楊國強曾這樣說。
自碧桂園從事扶貧事業起,一直秉持著“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的理念。1997年初,當時僅有幾百萬身家的楊國強,首次拿出100萬元捐資設立了第一個大金額的公益項目——教育板塊的“仲明大學生助學基金”。基金成立20周年,累計9664名貧困優秀學子獲得資助。
2002年,楊國強再次捐資2.6億元創辦了純慈善、全免費的全日制寄宿中學——佛山市順德區國華紀念中學。此后,每年投入國華紀念中學的資金都超過4000萬元。截至目前,國華中學共接受并幫助了近3000名學生接受高中教育,重點本科錄取率達96.66%。
2007年,楊國強出資5500萬元創辦全國免費的國良職業培訓學院。累計出資1.4億元,共計資助14466名農村退役軍人接受培訓,并幫助使其走上工作崗位;2014年,楊國強出資4.5億元創辦了全國唯一免費的大專學校即廣州碧桂園職業學院;2017年,楊國強捐款1億元啟動“惠妍教育助學基金”,致力于為順德區內貧困失學兒童提供幫助;2018年起,碧桂園每年向清華大學捐資22億元用于資助學子人才。
正是在碧桂園集團的感染與帶動下,自2017年12月以來,碧桂園湖北區域在湖北開啟了22場以“夢想碧桂園·百城公益行”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扶貧”活動。該活動已到達過20個省市自治區、100多個城市。
2018年7月,碧桂園湖北區域與丹江口聯合開展“捐贈國學希望教室”活動,為浪河鎮中心小學捐贈價值20萬元國學教室及《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三門課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優質課程普及到丹江口市,讓留守兒童們有更多機會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碧桂園湖北的“教育扶貧”,才邁出漫漫征程的起點。他們將“未來不再有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失學”作為目標,堅定地走在這條公益之路上。
媒企聯動 探索“智力扶貧”新模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智力扶貧是一項具有根本性、長遠性的戰略舉措,不僅為千千萬萬農村寒門子弟幫助其家庭脫貧致富創造了出路,甚至可能改變幾代人的命運。
2018年,是碧桂園探索“智力扶貧”新模式的嶄新之年。
2018年1月19日,碧桂園集團聯合新華社湖北分社投入150萬元在武漢市江夏區啟動“智力扶貧”行動。活動中,碧桂園向湖北全省4821個貧困村及各貧困縣有扶貧任務的7896個行政村贈閱15000冊《半月談》雜志。
作為一家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碧桂園集團訂閱《半月談》向湖北省內貧困村贈送,既實現了智力扶貧的目的,也是對黨中央政策的最好響應。
2018年6月20日,碧桂園湖北黨委與多家媒體一行赴巴東、遠安等地,開啟了為期兩天的精準扶貧調研活動。這是碧桂園湖北黨委與媒體黨支部聯合開展支部共建活動的一次嘗試,也是踐行社會責任的新探索。
2018年10月28日,由碧桂園集團湖北區域黃岡城市公司黨支部聯合黃岡市浠水縣縣政府、新華網湖北分公司黨支部,共同舉辦主題黨日“精準脫貧,攜手同行”之走進浠水縣長嶺崗村、連二塘村關愛貧困戶行動。
這次活動集合了政企媒三方力量,凝聚了各方在資源整合、宣傳推廣、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獨特“智力”優勢,通過此次合作建立一個“專家智力庫”,深入了解當地貧困戶的困難,從根源幫助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今年,碧桂園湖北將采取1+3模式,即1個黨支部+1個媒體+1個社區+1個貧困村的模式,凝聚合力,確保碧桂園的“智力扶貧”能精準到“五個一批、六個精準”。
鳳凰落戶 開啟“優選”產業扶貧
改革開放40年來,民營企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也一直是扶貧開發的重要力量。碧桂園集團作為民營企業的杰出代表,地產行業的領軍企業,更是在成立的26年中孜孜不倦地投身扶貧公益事業,產業扶貧正是扶貧事業中的一項重要工程。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貧困地區要發展,貧困人口要可持續地發展,脫貧致富,提高自身發展能力,必須走產業扶貧的道路。企業在農村不僅和農民工結合,還可以跟資源擁有者農民相結合。
碧桂園集團相關負責人曾介紹,對一個扶貧的企業來說,需要產業發展有盈利,以碧鄉為例,就是扶貧工作的社會企業,通過轉化貧困村的自然資源,打造鄉村旅游,連接到貧困的受益人員,真正讓老百姓受益,達到三方雙贏。除了基本的成本,企業是不分配利潤的,這部分利潤繼續投入到扶貧事業或者慈善事業的再發展中,實現可造血,可發展,可持續。
從整村扶貧到整縣扶貧。2010年,碧桂園在樹山村大力發展苗木產業,得到了成功實踐。自此,碧桂園將“造血式”產業扶貧模式,迅速在更多地方進行復制:在廣東韶關營盤村建立番薯合作社;在潮州市黃正村打造茶葉產業園和茶葉加工廠……每選定一處扶貧點,碧桂園都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助推精準脫貧。
2018年,碧桂園聯動旗下的農業控股公司,在全國13縣開展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行動。經評估合格的特色農產品,碧桂園將通過新零售品牌“鳳凰優選”和自有農業品牌“碧鄉”兩大平臺進行銷售,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
2018年8月18日,碧桂園“鳳凰優選”正式入駐武漢,18家店面同步開業,專門開辟了“扶貧產品專柜”。首批扶貧產品2000公斤秭歸高山土豆擺上貨架、推向市場。而這正是對此前碧桂園扶貧調研承諾的積極兌現。
鳳凰優選社區超市作為碧桂園旗下社區生活服務品牌,緊隨集團扶貧步伐,從社區走進各個受幫扶的貧困縣,堅定推進扶貧開發,通過招聘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員、導入當地農副產品等舉措進行產業扶貧。
正如前文所說的,扶貧是一項具有根本性、長遠性的戰略舉措,扶貧之路漫漫而修遠兮,碧桂園仍將肩負著大型企業的社會責任,在這條扶貧路上持續探索、繼續前行。正如楊國強曾經說過的那樣——“這是我們的本分,也是我們使命、責任、良心的體現。”
未來,碧桂園將通過14縣的扶貧經驗形成“四庫”,即產業資源庫、就業崗位庫、專家智庫、貧困戶動態數據庫,以便持續跟蹤貧困戶實現永續脫貧,助力國家打好精準脫貧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文/冷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