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12月20日訊 2018年,是武漢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全面啟動之年,圍繞“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覆蓋率達到30%,社區和行政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均達到15%”的年度目標,著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截止目前,已有16151家單位(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259個社區、340個行政村開展了分類試點,分類覆蓋率分別為31.05%、19.63%和17.77%,超額完成全年試點目標任務。

15個家庭從全市800多個家庭中脫穎而出,參加武漢市垃圾分類“榮耀家庭”總決賽。 通訊員董德禹 攝
百步亭怡康苑北區:
把垃圾分類“融入”進社區各項活動
12月17日下午3時,在百步亭怡康苑北區,半小時內,就有5位居民帶著廢舊紙箱、空塑料瓶等,投進小區內的智能分類可回收垃圾箱。刷卡、投入,一氣呵成,十分熟練,這已經成為怡康苑北區居民的一種生活常態。
居民李惠美雙手拎滿了大小紙箱、空塑料油瓶,戴著志愿者袖章的王人珠和王福珍看到后,連忙上前幫忙,幫李惠美把紙箱和空瓶一一投放進分類箱。“投放可回收垃圾,卡上會有積分,可以兌換生活用品,我已經兌換過兩次,一次是3升食用油,還有一次是抽紙。”李惠美笑說,小區引入智能分類垃圾箱后,方便多了。原來要賣廢紙空瓶,要專門打電話讓廢品回收的人上門,現在隨時可以處理,家中紙箱也不會“堆積如山”。
志愿者王人珠和王福珍都是小區的“垃圾分類達人”,她們既是小區居民,也是社區志愿者,前不久還代表百步亭社區參加了武漢市垃圾分類“榮譽家庭”總決賽。從開始垃圾分類以來,她們就一直在義務宣傳并幫助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志愿者王福珍說,小區平時處理家中垃圾的人還是以老年人居多,剛開始用卡時,好多人不會用,她們只要遇到了就會主動上前幫忙,遇見居民拿的東西太多,她們也會搭把手幫忙。

百步亭怡康苑北區,志愿者幫助居民投放可回收垃圾。記者苗劍攝
鋼院小區:
300戶居民成立自管會,垃圾分類“井井有條”
鋼院小區位于武昌東亭路,是一個老舊小區,沒有物業公司。12月18日上午,走進鋼院小區,地面干凈、環境整潔、停車有序,感覺絲毫不遜色于有物業公司管理的小區。小區內,隨處可見關于垃圾分類的宣傳標識。據了解,該小區也沒有引入專業公司,垃圾分類工作是在水果湖街道和新建社區的支持下,依靠小區自管會管理。
50多歲的方元姣也是鋼院小區居民,她的工作就是負責居民垃圾分類。小區內有一排可回收垃圾的智能回收箱,居民可以通過刷卡投放塑料、紙張、金屬、玻璃等。卡內積分,可以換取垃圾袋、肥皂等生活用品。與其他小區不同的是,這些可回收垃圾由小區統一回收處理,所得經費全部用于購買小區居民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獎品。每個月,會集中組織2次積分兌換活動。
在小區公告欄,有一張參與垃圾分類投放積分前十名的排行榜,裘庚平說,小區每季度會進行一次排名,也是對積極進行垃圾分類的居民的一種鼓勵,“通過自管會的工作,把居民們凝聚起來,特別是實施垃圾分類之后,小區環境變得更好了,人的精神面貌也更好了,大家都有參與感,有幸福感。”

鋼院小區,自管會工作人員正在介紹垃圾分類積分排行榜。記者苗劍攝
金地瀾菲溪岸小區:
物業管家上門服務,督導員把關垃圾分類
金地瀾菲溪岸小區所在的四新街是漢陽區垃圾分類試點示范片區,今年全街整體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采取的模式是“街道+社區+物業+環衛”。

金地瀾菲溪岸小區,物業管家上門服務。記者苗劍攝
金地瀾菲溪岸小區作為四新街試點,已開展垃圾分類工作8個多月。12月18日下午,物業管家殷依來到25棟34樓劉阿姨家中,她是來送垃圾袋的。小孫子午覺剛醒,劉阿姨不方便下樓領取垃圾袋,于是打電話給殷依。據了解,小區居民找物業領取垃圾袋,有幾種方法,一是打電話讓管家上門,二是通過APP留言,三是直接到物業服務中心領取,四是上下班時在大門口的點位領取。“小區共有3100多戶,我負責600戶,居民有事可隨時聯系我。”殷依說。(記者陶常寧 通訊員劉英 鄭聰 詹少斌 葉敏 曹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