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11月17日訊(見習記者楊曉雨)用轉發朋友圈代替發放紙質宣傳單,為每個公園選取一種可愛的小動物作為吉祥物,大人也應該多來“公園大課堂”……17日,武漢市首批“小園長”評選活動在沙湖公園舉辦。在“我為公園生態環境建言獻策”的主題演講中,來自各中小學的選手們為保護公園環境出了不少妙招。

11月17日上午,武漢市首批公園“小園長”活動在沙湖公園內舉行,參賽同學在臺上介紹自己對于公園的理解并為公園建言獻策。記者胡九思 攝
今年3月起,由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武漢市教育局、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共同主辦的“武漢市中小學生綠色生態研學旅行”開展以來,武漢多家公園相繼誕生了“小樹長”和“小湖長”。此次評選將根據孩子們一年來在公園研學的成果以及對公園環境保護的見解,誕生武漢市首批“小園長”。

11月17日上午,武漢市首批公園“小園長”活動在沙湖公園內舉行,參賽同學在臺上介紹自己對于公園的理解并為公園建言獻策。記者胡九思 攝
長江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參加評選的小選手們有的是“公園大課堂”的常駐學員,有的參加過“植物導師課”,有的在“綠色生態研學旅行”中表現優異,他們都對自然和生態有一定的了解。比賽現場更是熱火朝天,他們各抒己見,為武漢公園生態環境治理提出了不少有新意的建議。

11月17日上午,武漢市首批公園“小園長”活動在沙湖公園內舉行,參賽同學在臺上介紹自己對于公園的理解并為公園建言獻策。記者胡九思 攝
來自中山路小學六(1)班的易錦介紹了他們班進行環境保護宣傳的新方法:在手機上寫好環境保護倡議書,走上街頭進行宣傳,并呼吁市民轉發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這種方法比發放宣傳單環保節約,也更符合現代人們的閱讀特點。
光谷一小五(5)班的東楚涵經過自己的觀察發現,雖然垃圾桶上貼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標識,但也有小朋友無法給垃圾準確分類,她建議在每種垃圾桶上貼上一些常見垃圾的圖標,讓小朋友們也看得懂。她還提出開展成人“公園大課堂”,“越來越多的環保課堂的開展,讓小朋友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如果說孩子是未來的希望,那么大人就是當下的力量,希望公園也能舉辦一些大人的環保課,這不僅能讓大人們在風景宜人的地方放松心情,更能為環保隊伍增添一份力量。”東楚涵說。
經過激烈的評選,最終武漢第一批“小園長”誕生,他們將用實際行動,為武漢公園生態環境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