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輝
武漢市漢陽區新開放14個社會公廁,只要看到張貼“內設廁所,對外開放”的藍色標識,表示這家單位的廁所可以供市民免費使用。目前,武漢已有160個這樣的社會廁所對外開放。
城市里如廁難是個普遍性問題。單位主動對外開放廁所,事情看起來很小,意義卻很重大。一是順應了“廁所革命”的需要,給市民打開了方便之門;二是展現了為民服務的真誠,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
政府機關本身就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廁所的建設費用、運營支出也來自財政投入,在不影響日常辦公的情況下,不妨考慮給群眾多些方便。以往一些單位門禁森嚴,叫人不敢親近,一項調查顯示,在公共場合內急時,70%以上受訪者更愿意選擇快餐店,政府機關哪怕近在咫尺,也沒人愿去。
2013年廣州一家媒體做了一次體驗:記者一邁進某家機關的大門就被工作人員攔住,對方兩次直喝“出去”,并稱:“這里又不是公廁,不是你想進就進!”2015年,某地一名老人外出時突然肚痛,內急。當她在一個機關單位找到廁所,卻被拒絕入內,最終只能“狼狽地溜進去……”說到“躲在洗手間脫臟內衣”時,“老人眼角濕了”。俗話說人有“三急”,機關廁所為什么不能急群眾所急?讓群眾應個急又能增加多少負擔?
有人說,機關廁所對外開放“影響辦公”“不安全”,其實是“官本位”思想作怪。把老百姓當成防范對象,自然會覺得“陌生人”進進出出很不方便。歐美等國的很多城市,市民可以隨意進出市政府大樓,不會遇到借廁所被拒的情況。我們的黨政機關都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如果連市民想借用下廁所都要喝止,又遑論其他呢?
按照建設部要求,城市里每2600人需擁有一座公廁,繁華地帶每500米需建設一座公廁,顯然要達到這樣的要求還有一定難度,讓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帶頭開放內部廁所,給路人“方便”提供方便,既可優化社會資源的利用率,又符合“為民服務”的原則。由此說來,武漢100多家單位對外開放廁所不僅契合了公眾需要,而且引領了“廁所觀念革命”的潮流。期待更多的企事業單位參與進來,讓老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