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1日,中午11點半,武昌歌笛湖社區居委會里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坐滿了前來就餐的老人,6年來的一元愛心午餐讓這些老人們感到滿滿的幸福
長江日報記者肖僖 攝
一元錢能做什么?一元錢能吃到三菜一湯,還能享受送餐上門服務,在武漢一個社區確實有這樣好的事。
2012年8月,武昌區紫陽街歌笛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在全市首推“愛心一元餐”,主要為60歲以上的低保老人、殘疾家庭以及計劃生育特扶家庭服務。
“本來是準備免費的,但考慮到有些老人的想法,還是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錢。”社區負責人說,這項公益行動到今年8月正好滿6年。6年來,歌笛湖社區及周邊9個社區的近40位困難居民享受了這一服務,老人們心里滿滿都是感激:“社區工作人員他們真的蠻不容易。”
8月21日,長江日報記者來到一元愛心餐廳,了解“愛心一元餐”六年背后的不易與堅守。
舌尖上的溫暖與溫情
21日中午臨近11時,64歲的方婆婆背著單肩斜挎包,樂呵呵地走進歌笛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一推開門,她便探著頭問道:“今天吃啥菜?我好像聞到香味兒了。”
“菜蠻可口,越來越好吃,每天都有新花樣。”方婆婆告訴記者,社區開辦這個餐廳后,她是受助對象之一,起初她對一元餐抱有懷疑,總覺得一元錢能吃什么,而現在她早已是餐廳的熟客。特別是兩年前的一次意外更讓她心懷感恩,那時候她還是環衛工,在街上意外摔傷了腰和腿,動彈不得。社區工作人員聞訊,趕忙把她送到了醫院,住院和在家養傷的2個月時間里,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輪流為她送三菜一湯的1元午餐。“真不知道沒有他們我該怎么辦,現在中午吃飯不用操心了,社區蠻不容易,堅持為我們辦了六年啊!”
2012年8月,歌笛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投入使用。考慮到社區低保戶中60歲以上老人和殘疾家庭、計劃生育特扶家庭中午做飯不方便,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在武漢率先推出“愛心一元餐”,每天中午為這三類困難群體提供三菜一湯,志愿者可為行動不便居民送餐上門,月底集中收取下月的用餐費。六年來,紫陽街轄區內9個社區的近40位困難居民享受到了這一服務。
長江日報記者看到,當天中午的菜品有豆角燒肉、番茄炒蛋、手撕包菜和綠豆湯,前來就餐的10多位困難居民基本上都是老人,餐具里的飯菜都被吃了個底朝天。社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就餐的困難居民有19位,“有的搬遷走了,有的低保取消了,還有些已經去世了。”
政府補助讓愛心餐不中斷
“其實,看似簡單的公益行為,做起來卻一點也不輕松”,歌笛湖社區書記張麗紅介紹說,為特困居民和老人做飯,菜品環境要干凈衛生,還要適合老年人的口味,飯菜盡量軟糯清淡,還要經常更換種類,要求挺高的。專業廚師不好請,只有四處尋覓手藝好的“志愿者”來掌勺。六年時間里,因為工資低、身體和家庭原因等,掌勺廚師換了4位,最長的做了3年多,短的只做了3個月就走了。
“我喜歡做飯,手藝還行,希望能盡份力。”第4位掌勺的皮師傅說,前3位廚師每月只能拿到1100元,工資今年才漲到1600元/月。“我以前每月最少都能掙到2800元,但這是做公益,我也愿意盡自己的心為困難老人們多做點好菜。”
張麗紅說,“愛心一元餐”所需的各類支出不少,多的時候一年達20多萬元。運營正常的歌笛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每年可獲得武昌區6萬元的養老服務設施補貼,紫陽街在此基礎上每年也給予了一定補助。“愛心一元餐”當年推出時,曾組織過一次募捐,但所得善款很快就用完了。此后,“愛心一元餐”主要依靠政府補助。
盡管如此,“愛心一元餐”還是烹制了整整6個年頭,其間未曾中斷。張麗紅說:困難居民的就餐需求和期盼,是支撐“愛心一元餐”走過6年的動力。“這是一件善事,社區會堅持做下去。”
長江日報記者徐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