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殘聯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的繪畫空間,墻上持滿患者的作品。(陳楚紅/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17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我很喜歡這份工作” 2017年全國城鄉持證殘疾人就業942.1萬》作者:張問之)
據國務院殘工委在“十二五”收官之年開展的全國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和需求專項調查顯示,我國城鄉16-59周歲持證殘疾人就業率為45%。
雖然近年來殘疾人就業規模保持穩定,但就業層次較低、就業穩定性差的總體形勢沒有根本改變。
“他很少抱怨工作辛苦,時常和我說,他很喜歡這份工作,覺得現在自己能養活自己。”一名智力發育遲緩青年的母親在寫給廣州利康社工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利康中心”)的感謝信中這樣寫道。
“沒有做過面包店,要體驗工作。”“那你喜歡這里嗎?”“喜歡!”24歲的無聲面包店店員王盼用微信打字回復南方周末。
“有機會,我一定要推薦一些殘友來做這個項目,一起靠勞動來賺錢嘛!”女孩楊悅是京東大數據標注項目的一員。她這樣形容現在的狀態:“十分開心,每天都干勁兒十足。”
談及如何破解殘疾人就業難題,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綜合辦公室副主任周娜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這樣說道:“未來的社會,作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應該只有人,而沒有殘疾。”
就業新契機“互聯網+”
楊悅出生時因醫療事故腦部受創,導致右手和右腿偏癱,幾次找工作受挫讓她越來越內向,她覺得找工作太難了。后來,楊悅媽媽帶著她報名“京東微工”,她在2018年1月順利通過考核和培訓,成為京東大數據標注業務組的一員。
“京東微工”是京東采用人工智能輔助就業,旨為殘疾人提供一份易得、穩定的收入。
“數據標注工作的門檻很低,殘疾人只需要一臺電腦,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數據標注,標注數據的內容涵蓋了文字、圖片、語音等不同類型。”京東公益項目經理趙超介紹,“聽障人士可以完成圖片、文字的標注工作,肢體殘疾者在我們看來跟健全人士完全一樣,幾乎能夠完成所有類型的標注工作。”
據介紹,現在每天經楊悅標注的數據近3000條,已經與健全人處理量相當,而且正確率完全符合京東驗收標準。
“我覺得,京東的大數據標注業務不僅像我一樣的肢體殘疾朋友能處理,其他殘疾類別的朋友也是可以的。有機會,我一定要推薦一些殘友來做這個項目,一起靠勞動來賺錢養活自己嘛!”楊悅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
2017年3月,IFC1000互聯網金融千人會俱樂部、殘疾人就業促進網聯合舉辦的,互聯網+時代殘疾人人力資源招聘管理研討會上,發布了《互聯網+時代殘疾人就業領域十大趨勢》:“在新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催生下,新工作、新領域、新崗位不斷涌現,為殘疾人就業創造了更多機遇。”
同一年,畢業于暨南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石城川,開始嘗試將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是語音技術與聽障人士的需求進行結合。經過半年摸索,他開發了一款適合聽障人士使用的App——“音書”,目前使用人數已過十萬。
既然是創業,如何盈利成為一個生存性的問題。“除了滿足個體需求外,智能配件的銷售、針對企業級的聽障人士無障礙解決方案都是我們目前在做的,”石城川告訴南方周末,“像不久前就為匯豐銀行的聽障員工培訓提供了字幕速記系統服務。”
“很榮幸我們生活在一個AI的時代,有最好的技術可以使用,有最好的創業環境可以去依賴,讓我們創造一個更好的時代。”在一次演講中石城川這樣說道,他的普通話聽起來并不會與健聽人有所不同。
就業夢想主陣地靈活就業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以下簡稱“中殘聯”)發布的《2017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全國城鄉持證殘疾人就業人數達到942.1萬人,新增就業35.5萬人。
其主要就業方式,除近半數(472.5萬人)從事農業種養殖外,靈活就業人數為145.8萬。
靈活就業通常也被定義為勞動關系松散且工資福利欠穩定的就業形式,其向社會提供的多為低門檻就業機會和工作崗位,相對而言收入也比較低。
“殘疾人就業渠道進一步拓展,按比例就業和集中就業穩步發展的同時,殘疾人自主創業、公益性崗位就業、輔助性就業等新型就業形式正日益成為殘疾人就業新的增長點。”中殘聯教育就業部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表示。
就殘疾人而言,由于自身條件原因,可供選擇的工作崗位受到一定限制。加之受教育程度較低,勞動技能欠缺,使其能夠從事的崗位層次較低。而這與就業門檻較低、進退方便、包容性大、時間地點不固定、就業機制靈活、對勞動者能力要求不是很高的靈活就業“不謀而合”,靈活就業也因此成為殘疾人實現就業夢想的主陣地。
殘疾人就業規模保持穩定,就業層次較低、就業穩定性差的總體形勢沒有根本改變。歧視和侵犯殘疾人就業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
近年來,殘疾人可供選擇的就業崗位也在不斷拓寬。2017年青島市首次面向殘疾人定向招錄公務員,在2015年北京公務員考試中,設5個專供職位招錄殘疾人。而在此之前,上海、浙江、山東等地已要求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拿出適合殘疾人的崗位專門招錄殘疾人,并有幾十位殘疾人通過專項招錄考試進入公務員隊伍。
“面向殘疾人專項招錄公務員,現在沒有很具體的政策規定,還停留在提倡階段。”廣州市殘疾人就業培訓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就培中心”)孔慶彪說,“在公務員招聘中需要打破一些原來的障礙。”
就業難原因多政策還是不夠
“政策方面,支持還是不夠”,孔慶彪說道,“由廣州市殘聯起草的《殘疾人就業輔助辦法》已經形成文件正在走程序,樂觀估計今年下半年將出臺。”
“因為外面不好找工作,所以朋友告訴我說無聲面包店不錯。”無聲的cake(一家專門招收聽障員工的烘焙店)店員王盼用微信打字回復南方周末,“找工作一般朋友介紹的方式比較多”。在面包店,她的工作主要是用電腦下單。
在像王盼那樣的年輕人中這并非個例,迫于學歷和自身條件的限制,可供他們選擇的工作崗位并不多。加之抵御外界風險的能力有限,多依賴熟人關系,相對安全地踏入社會。
除此之外,按比例就業這一政策也沒能成為拋向他們的橄欖枝。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中殘疾人就業缺口高達69.1%,也折射出企業寧愿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也不愿按要求招收殘疾人員工。
有不愿具名的相關人士告訴南方周末:“有些企業為了完成指標,會讓殘疾人將殘疾證掛靠到該企業,并給予一定經濟補償,但殘疾人本身并未實現真實就業。”
就現狀而言,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比例低、人數少。集中就業稅收政策優惠力度不足,政策鼓勵和引導作用不強。殘疾人個體就業、靈活就業扶持政策存在資金投入不夠、覆蓋面不廣、力度不大、方式單一等問題依然存在。
從“七五”開始,我國通過制定國家殘疾人事業五年發展規劃和就業配套實施方案,將殘疾人就業納入國家規劃,作為社會發展重要目標予以推進。“十二五”以來殘疾人促進和就業保護政策不斷完善,為了更好地實現殘疾人就業,各地也相應推出落地政策。
現行的《殘疾人就業條例》由國務院發布,自2007年5月1日開始執行,該條例明確了殘疾人就業促進和就業保護的基本思路,細化了政府、社會和用人單位的具體責任。
過去兩年間,中殘聯配合財政部與國稅總局及時調整了殘疾人就業稅收優惠政策,與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八部委共同出臺了發展殘疾人輔助性就業的政策,與住房城鄉建設、扶貧辦和工青婦等15部門共同推出了扶持殘疾人資助就業創業政策;與人力資源保障部共同印發了殘疾人職業技能提升五年計劃……
政策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成效?一份來自就培中心的數據顯示:廣州市每年新增就業目標是1500人,往年都在1500人-1600人之間,2017年增幅較大完成1956人。
“主要原因是國家政策調整,今年要實施的殘疾人按比例就業保障金征收的新標準(《廣東省殘疾人就業保證金征收使用管理實施辦法》2018年1月1日正式實施),促使一些企業盡快安排他們就業。在2017年4月殘疾人就業年審的時候,我們已經預先給相關企業講解了這個政策,促進了新增就業。”孔慶彪告訴南方周末。
但在多年負責殘疾人就業及培訓工作的孔慶彪眼中,成績值得肯定,但政策方面,支持還是不夠,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系統化。“現在更多的是人力在努力,以后有了政策保障,資金支持的力度也會更大一些。”
多方合作齊發力賦能實現就業
“除去殘疾人就業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和政策落實監督等外部因素,殘疾人自身的因素如受教育程度較低、職業技能較差是主要障礙。但究其根源,還是社會對殘疾和殘疾人的認知。”周娜說道。
在她看來,未來的社會,作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應該只有人,而沒有殘疾。這正成為當下推動殘疾人就業的主要政策和現實趨勢。
長期研究殘疾人社會保障問題的吉林大學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中心教授董才生回顧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關于殘疾人就業的政策,并指出:“殘疾人就業政策2008年前后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開始向增強殘疾人就業能力、確保殘疾人社會權利落實方向進發。”
進入20世紀以來,殘疾模式(社會學概念)在發生著變化,從為捐贈物資和資金的慈善模式、康復治療配備輔具的醫療模式、宣傳減少歧視改造環境的社會模式,發展到賦權賦能提高自信倡導權利的人權模式。
而這種賦能需要政府、企業、NGO及個體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實現,合作和創新成為實現途徑。
“現在的培訓都會和NGO、政府的培訓機構有深度合作,根據殘疾人的需求、市場的特性,指定培訓項目,通過公開招標,確定合作伙伴。”孔慶彪告訴南方周末。
2015年利康中心成為廣州市支持性就業項目的合作伙伴,而這一針對就業難度更大的心智障礙殘疾人(包括:智力殘疾、精神殘疾、自閉癥)的培訓,除了常規技能培訓外,增加了環境適應性培訓,實施一對一的就業支持。政府通過購買NGO的特別服務,NGO帶著指定的殘疾人到一個企業一個崗位通過跟蹤服務實現他在這個企業能穩定工作。
利康中心宣傳欄上貼著一名智力發育遲緩青年的母親的信《兒子,我為你驕傲》,她的兒子家家正是通過支持性就業項目成為普愛社會工作服務社的員工。“當時我感覺到我的心頭大石放下了一半,因為從那以后就有就業輔導員和我一起商量家家的事情了。”
談及項目的細節,家家的就業輔導員李國斌如數家珍,并一直強調:“其實很多工作他們都是可以做好的!”
同時殘聯和企業的直接合作也在繼續,殘聯根據企業提供的崗位,推選出殘疾人并承擔培訓費用,企業則進行專門的崗前培訓并為他們提供崗位。
“殘疾人就業崗位需要開發。”孔慶彪指出。“目前廣州市殘聯正在和匯豐銀行探討怎樣通過對客服崗位進行拆分,以適合聾啞人或視力殘疾人,如后臺資料整理、投訴分類等工作就是他們可以勝任的。”
崗位性培訓也推動了殘疾人招聘會模式的創新性轉變,從綜合性招聘會轉變為專業化、專門崗位或行業招聘會,規模雖然下來了,但成功率卻提高了。
除此之外,社會力量也加入其中,不少基金會開始支持為殘疾人賦能的社會服務機構或相關項目。如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通過與企業的深度合作,為殘疾人賦能增能,在解決就業問題的同時,增強社會對殘疾人的理解和尊重。
2018年5月16日,致力于互聯網社保業務的51社保向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贈100萬元,用于開展“最美傳承”殘疾人非遺傳承就業培訓項目。據悉,該項目第一期總預算300萬元,涉及景泰藍、古琴、青瓷、茶藝等在內10個非遺傳承培訓項目。殘疾人學徒可通過非遺傳承人或從業者的口傳心授,深度掌握一項非遺傳承知識技能,實現就業。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還與如新集團聯合推出了“集善如新創星計劃”——以無息貸款的形式對中西部殘疾人創業就業項目進行扶持。與京東合作的“集善工程-互聯樂業”殘疾人網絡就業項目,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已有超過200人參加了“集善樂業”殘疾人網絡就業項目培訓班,一百多人已通過該項目獲得了收入。
“社會組織在集中社會資源,調查研究、探索模式、倡導政策等方面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發掘殘疾人的潛能,通過殘疾人創造無差別的社會價值去影響公眾,使社會變得更加多元。”周娜這樣說道。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家家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