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慶5月20日電 題: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成立80周年保育生“少小離家老大回”
中新社記者韓璐
72年之后,90歲的曹理之杵著拐杖,再次站到位于重慶求精中學的中國保育總會紀念碑前。“這里,永遠都是我的家。”滿頭銀發的她在紀念碑前靜默許久,眼睛有些濕潤。
20日,100余名中國戰時兒童保育生相聚重慶,紀念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成立80周年。據組織者介紹,此次參加紀念活動的百余位老人平均年齡超過80歲,“年紀最小的也已76歲。”
“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1938年由國、共兩黨婦女領袖宋美齡、鄧穎超在湖北漢口領導建立,是當時社會各界婦女聯合起來展開的大規模營救難童的運動。武漢淪陷后,中國戰時兒童保育總會遷往重慶。
1938年6月,9歲的曹理之從安徽六安沿著長江來到重慶,被安置在當時的中國保育總會四川分會歌樂山第一保育院。
“歌樂山川一保育院一進大門就是一座花園,保育院里還有一座小禮堂。我們就在禮堂里面吃飯、看電影。”已至鮐背之年的曹理之,仍清晰地記得幼時生活在保育院里的細節。
曹理之提到歌樂山川一保育院是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建立的模范保育院,生活學習條件較好。在保育院里,他們除了有老師講學,還有專人為他們做飯、打掃衛生。
“歌樂山川一保育院的學制是6年,我們在里面和普通的小孩一樣學習、生活。只是要利用周末的時間做一些打草鞋、脫谷子的活兒。”曹理之告訴中新社記者。從歌樂山川一保育院畢業后,曹理之輾轉重慶江津、永川、榮昌等地繼續學業。1946年,17歲的曹理之回家鄉安徽定居,再沒到過重慶。
“我最后的心愿就是回重慶看看。”72年后,曹理之在兒子、媳婦和孫女的陪同下,終于回到她魂牽夢繞的“家”。在中國保育總會紀念碑前,她佇立良久,沉默不語。
“我們離開了爸爸,我們離開了媽媽,我們失掉了土地,我們失掉了老家……”當89歲的朱文華哼起《中國戰時兒童保育院院歌》,不少保育生都圍了過來。這首歌從一個人的獨唱變成一群人的合唱。
“這一首《中國戰時兒童保育院院歌》,注定了我們今生是親人的緣分。”朱文華告訴中新社記者。1938年,9歲的朱文華流浪到武漢時,被漢口第一臨時戰時兒童保育院收容,隨后跟著保育院遷至重慶。
“一直到1950年元月我從青木關中學師范部畢業,在長達12年的時間里,我都生活在戰時保育生這個特殊的群體中。”朱文華說,在戰時兒童保育會的大家庭里,大孩子照顧小孩子,男孩子保護女孩子,身體強健的幫助身體弱小的。老師如家長,同學如手足。
“1960年我離開重慶去了南京。后來在南京理工大學工作。在學校里,只要聽到有人說話是四川口音就覺得特別親切,一定要去跟對方說幾句話。”朱文華笑著告訴記者,她回過重慶很多次,這里就像她的第二故鄉。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即使地處大后方,抗戰期間的重慶仍彌漫在戰火硝煙中。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成為飽受戰爭摧殘的難童們的庇護所。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在抗戰時期共拯救、培養難童三萬余人,僅重慶地區的保育會就收養難童兩千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