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上午,金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王爭艷趕到漢口醫院坐診。64歲的她兩年前罹患胃癌做了切除術,如今頭發近乎完全花白,但給人看起病時依舊精神抖擻。
每周除了到漢口醫院、金橋和永清兩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她還安排時間進行網絡直播義診。用她的話,“因開‘小處方’為大家所知。其實我堅持在做的,是在抓住一切看病機會做好健康教育。”
“小處方”也是以人為本
不少人評價王爭艷醫生坐診特點:嗓門大、語速快、語言俏皮、肢體語言豐富,甚至有點像小品演員。“老年病人多,耳朵不好使,我只能扯著個嗓子喊,一個上午下來,有時嗓子都啞了”,王爭艷說,常年在社區看病,讓她必須尋找最接地氣的辦法有效溝通。扎根社區,扎根基層幫助更多患者;解決不了,也能快速有效地幫助患者找對路徑就醫。
王爭艷說,裘法祖老先生早說過,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檢查報告,是為“上醫”。因為說到底,醫學也是一門人文科學,要以人為本。開“小處方”,或是“話療”,都只是醫學人文性中的一小部分。
授人以漁 做好健康教育
王爭艷的診室內總是非常熱鬧,一位病人看病,好幾位病人圍著聽。每次坐診就像一場公開健康教育課,她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患者逐漸成為“優秀病人”。而且經過十多年努力,確實有不少病人能夠根據病情微調用藥,關鍵時候實現自救。73歲的黃陂老人杜福先就是一位在高血壓和心臟病發作時,微調藥物實現自救的患者。
王爭艷說,全科醫生的社會職責不僅是治病,還要對患者心理、精神等進行全面引導,進行健康教育,把疾病關口前移,讓患者防范未然才是授人以漁。“我不拒絕一切可能性坐診、義診,甚至直播。”王爭艷說,推廣健康理念就是她的追求。
武漢晚報記者莫梓芫 通訊員李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