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號,我們報道了上海一家特殊的咖啡廳——“A-coffee”(愛-咖啡),由一群大齡自閉癥患者在指導下為顧客制作咖啡。
沒想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家上海首個自閉癥實訓基地就被迫搬離。其中一個自閉癥男孩僅僅知道當天不能上班后,竟會對媽媽說:“媽媽,我是不是命很苦。”讓媽媽驚嘆不已,同時,也更加確定了自閉癥孩子對工作的渴望。

盡管一個月前才啟動,且并未正式對外營業,但這家特殊的咖啡館已在網上迅速躥紅。每天,絡繹不絕的熱心人士前來探訪,還有外地的自閉癥患者家長特地來前來查看情況。
這個令人矚目的公益基地,怎會在短短一個月即吿夭折?這杯帶著星星味道的咖啡今后還能在哪里繼續飄香呢?
咖啡館被迫中止令人遺憾,雙方也都有各自的緣由,只是希望這樣的實驗基地還能繼續,給家長和孩子們一點希望。目前不少個人和志愿者都很關心這件事,也提出了一些場地的想法,團隊也繼續在尋找交通便利、環境良好,可以長期使用,租金又不那么高的場地,希望繼續這一充滿前景的公益事業。
為什么會觸動這么多人?
因為孩子一天天長大,家長日益老去,“自閉癥孩子長大后該何去何從”是困擾著每一個家長的難題,也是引發家長焦慮的事情之一。
國內的現狀是大齡自閉癥患者基本都在家閑著,擁有一份簡單工作的也是鳳毛麟角。長期呆在家里不但增加家庭負擔,對社會其實也是一種資源浪費——他們有能力做事情。而且擁有工作,對他們接觸社會,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都是有好處的。
適合什么樣的工作?
一般性職場。也就是競爭性職場,和普通人一起工作。比如,在711做店員,負責擦貨架、補貨、做咖啡、打掃衛生等,一般不會做收銀;或者在烘焙坊包蛋黃酥,包裝面包;在日式餐廳洗碗;在物業公司做大樓的清潔;在工廠做包裝工作,等等。
支持性職場。其實也是在一般的職場,只是他們可能隨機應變的能力不強,如果突然增加新的工作內容,他們比較難handle,需要聯系就業服務員去職場教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教他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同事雖然自己會做,但沒辦法跟自閉癥的人講清楚)還有可能與同事有矛盾等,他們不會處理的時候,就需要就服員去協助溝通。
庇護性職場。庇護性職場里面有障礙的員工比較多,會直接在職場訓練他們,比如南京的面包房。臺灣很多庇護工場,有餐廳、烘焙坊、做手工香皂等等。一般功能較差的人只有安排進庇護性職場,個案在庇護工場接受訓練,如果進步比較大,能力提升較高,經過評估可以的話,會轉到支持性職場。
其實如果有好的訓練,好的就業服務員,好的雇主,他們是可以在一般的工作環境表現良好的,只不過因為各方面功能沒有那么好,所以他們能做的工作較有局限性,壓力太多或者需要同時完成多件事的工作就不行。
就業的優勢有哪些?
是的,你沒有看錯,自閉癥患者因為其刻板行為的傾向,在某些特質上甚至是有利于就業的,比如:
1.就業后穩定度高,不會隨便離開。
2.工作產能高,并保有一定的工作質量。
3.做事勤快,不偷懶,比一般人賣力。
4.對工作盡忠職守,體力好、意愿高。
5.對單純性反復操作的工作不嫌煩。
6.遵守作息。
需要哪些幫助?
1、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針對孤獨癥人士的普惠性措施。
2、開發適合這個群體的職業,加大職業培訓力度,發掘其潛力,大力支持社會機構開展孤獨癥支持性就業服務。
3、建立就業輔導員職業,開展就業輔導員培訓。就業輔導員就是幫助心智障礙者實現就業、提高就業質量和穩定性的專業人士。通過就業輔導員的支持,心智障礙者可以學會如何和周圍的人相處,如何工作,同時幫助普通職工學會如何和心智障礙者相處。
4、加強對用人企業的倡導和鼓勵。除了能力水平及特殊技能領域之外,某些因素對成功就業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其中有理念、愛心和社會責任心的雇主,以及寬容的工作伙伴是其中最為根本的。政府要倡導積極開發工作崗位,對用工企業實行稅收、培訓和輔助幫助政策。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社會和政府力量投入進來,幫助大齡的孩子更好的生活,但也不能忽略孩子成長過程中對認知理解、生活自理、基本社交、職業技能等方面的培養,家長要有正確理念,從小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職業習慣(比如很多家長教孩子做飯、做手工、做甜點等等,都是非常好的開端),配合職業培訓和參與就業支持。
雖然前路漫漫,但是一些工作機會的出現,還是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目前了解到的,愿意為大齡自閉癥患者提供工作機會的場所除了剛剛停業的“愛-咖啡”,還有“喜憨兒車行”、“南京愛德面包坊”等,歡迎大家留言繼續補充。
此外,也有一些托養機構,愿意為大齡自閉癥患者提供服務。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自閉癥患者料理的“孤獨咖啡館”走紅上海,因場地被迫搬離》;
鳳凰公益:《關注:如何幫助大齡孤獨癥人士就業與安置》
知乎作者cifer在《自閉癥患者長大后將何去何從》下的部分分享。
來源:恩啟特教平臺 作者:華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