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平醫生成為張家口醫療衛生系統首個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人。杜平 供圖

杜平在檢查身體各項指標情況。杜平 供圖

工作中的杜平。杜平供圖
長城網張家口4月9日訊(記者張世豪 通訊員胡程利)36歲的杜平在自己生日第二天為素不相識的上海14歲男孩送上了特殊的禮物:挽救生命的造血干細胞。
“3月29日是我的生日,3月30日是上海男孩的‘重生日’;3月30日當天,成功提取我體內的造血干細胞,并成功植入這名上海男孩的體內。我也有幸成為張家口醫療衛生系統首個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人。”杜平說,他是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三醫院(建國醫院)一位普通的醫生。
杜平出生于保定,2003年大學畢業后,進入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三醫院超聲科工作。2004年5月,在醫院組織的一次造血干細胞血樣采集活動中,他參加了無償獻血,并留樣加入了中華骨髓庫。
“當時留下了手機號,后來同愛人結婚后,手機號留給妻子使用,這也保證配型成功后中華骨髓庫能夠聯系到我。2016年9月,愛人上班時接到來自石家莊的電話,指名道姓要找我。晚上下班回家后,愛人說了相關情況。同打電話者聯系,我才知道是中華骨髓庫,詢問我有沒有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意向。”杜平回憶。
杜平有點“小興奮”,感覺像中了彩票,因為十多年過去了,已經忘記了這件事情。電話起先是妻子李嬋接的,杜平向妻子講明這件事情,并征求妻子的意見。妻子因為對造血干細胞移植有關情況不了解,認為存在風險,表示擔憂。
“當時我跟愛人說:人家打來電話,肯定是希望我能參與,我不能因為拒絕而給自己留遺憾,不管能否成功,最好要試一試;再說了,初配雖然合格了,但還有高配,這些都是經過嚴格的篩查,而且成功的幾率很低。造血干細胞配型成功率僅為約四萬至十萬分之一。最后,愛人同意我試一試。”杜平說。
經過嚴格的體檢,杜平成為匹配程度最高的志愿者,他和妻子開始深入了解捐獻情況和需要的各種準備。經過搜索相關資料,李嬋對有關情況有了較為深入地了解,最終完全支持愛人捐獻造血干細胞。
“捐獻手術前,我沒有同父母說。當時父母在老家保定,而我在張家口,平常不見面,電話里又很難說清楚。如果事先告訴他們,估計覺都睡不著,白白讓他們擔心。成功捐獻后的第二天,我把事情的整個過程向他們做了詳細介紹。”杜平說。
“你當時就沒有一點擔憂?”記者問。
“我是從事醫療的,看到很多成功捐獻者的案例,我相信醫學。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藥物和治療都會對身體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也是大家擔憂的根本點。有些影響是不可逆的;有些影響是可逆的,經過一段時間恢復,身體有關機能將恢復正常。捐獻造血干細胞后,身體是可以恢復的,這已經經過捐獻者驗證了。”杜平說。
“手術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樣經歷?”記者問。
“手術前幾天需要注射動員劑,將體內休眠的造血干細胞激活,這個過程是比較難捱的,每天只能睡幾個小時,還吃不進東西。手術時,我躺了將近四個小時,感覺兩個胳膊不是自己的了。手術結束后,感覺腳下如同踩了棉花,很虛弱,第二天才有所恢復,仍有疲勞感。距離手術結束過去十天,身體基本恢復正常。”杜平說。
手術前,患者的父母給杜平寫了一封信,杜平了解到男孩的簡單情況。在《感謝信》中,患者的父母將杜平稱為“貴人”,信中說:14歲的兒子患骨髓增長異常綜合征,并于2016年4月12日進行了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三個月后進行了大檢查,檢查結果顯示移植失敗。
孩子的母親說:移植失敗后,我們全家被打入低谷,生活陷入極度悲痛;看到孩子無助的眼神,幾乎喪失活下去的勇氣。為了準備第二次的治療,家中變賣了房子。
“與一個完整的家庭相比,與一個鮮活的生命相比,我遭受一時的不適又算什么呢?何況救死扶傷乃醫者本職;我的職業要求必須具備仁者之心,這也算是職業的延伸。”杜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