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9月1號起,我國首部慈善法正式施行,這標志著我國慈善事業進入到了一個依法治善的新的時代。
本次新法規定的一大關注亮點是,禁止個人募捐。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開展公開募捐的,對有關組織或者個人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
那么在朋友圈發布求助信息是否違法呢?首先要區分個人求助與公開募捐之間的區別。個人求助,指的是求助人為自己或者親屬、同事、朋友等有直接關系的人請求幫助,并且獲得資助,其屬性為“私益慈善”,法律并不禁止這種行為。
而公開募捐,則是針對一個與自身不相干的群體或個人發起募捐,比如有人在微博上發帖,為山區貧困兒童募集學費,或者為某個非親非故的傷者籌款治療,這種行為就是公開募捐,是《慈善法》明令禁止的,不論是在何種渠道發布這種信息均屬于違法,必須通過有資質的慈善組織才能夠開展勸募活動。換句話說,《慈善法》禁止沒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個人和組織公開募捐,但是不禁止個人求助。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各種眾籌平臺也像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互聯網+慈善”的平臺,也是《慈善法》監管的新對象。《慈善法》明確,通過互聯網公開募捐,應該在民政部門統一或指定的平臺發布信息。這意味著少數慈善組織掌握公募權的局面將被打破,更多慈善組織將可以通過努力來爭取公募資質,平等地參與競爭,但同時也對平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面對個人募捐、捐贈眾籌等等行為,有關國家的慈善法具體是怎么規定的。
先去美國看一看,美國有著名的捐贈眾籌網站 叫Go Fund Me,它是如何在法律規定下實行募捐的?
據美國華爾街多媒體記者趙冰晶報道,在美國其實有一條法律叫做喬布斯法案第三部分。它規定個人募捐、投資、眾籌的行為是合法的。舉一個例子,譬如說美國有一家眾籌網站叫GoFundMe。GoFundMe在2010年上線,它的目標是建成一個為個人需求、個人活動或者是說個人的目標提供眾籌募捐服務的平臺。服務范圍非常廣泛,譬如說可以為患病的親友進行募捐;為一場體面的葬禮募捐;為社區的橄欖球球隊募捐;或者說如果你想要去旅行,也可以在上面進行募捐。目前GoFundMe已經開始接受來自于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還有一些使用歐元區的歐盟國家的眾籌項目,也就是說全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GoFundMe進行捐贈。它是如何在法律的范圍內進行有效的監管的?GoFundMe首先要求發起人一定要使用真實的姓名保證項目的真實、信息的透明,但是捐贈人可以匿名。除此之外,GoFundMe還要求發起人一定要保證個人的信息與其在Facebook上的信息一致。也就是說,能夠讓捐贈人清楚的知道,自己把錢捐給了誰,如何使用,以及及時的獲得來自于受贈者的直接反饋。也希望GoFundMe這種經營模式能夠為國內的公益捐贈平臺提供參考。
再把視線投向德國。《全球華語廣播網》德國觀察員薛成俊透露,理論上講,個人發起眾籌在德國是允許的,但是真正愿意慷慨解囊的并不多。這又是為什么呢?
德國沒有統一的募捐法,但是作為聯邦制國家,各州都有自己的相關法律。目前德國僅有3個州保留了專門的募捐法。其他13個州出于行政經費減縮等原因,相繼廢除了募捐法。有關募捐事宜,主要是參考德國稅法中的相關條款,如第51條到68條就慈善捐助的范圍進行了界定。對什么情況下可以享受稅務優惠以及退稅等等都做了明確的解釋。德國的慈善組織多數是以教會、協會或者是基金會的形式出現的。在德國的民法典中以及各州的相關法律中也可以找到對應的條款,并且以此為準繩,對其進行監管。理論上講,個人眾籌在德國是允許的,但是如果超過一定的數額,就會涉及到稅務問題,必須按照德國的稅法履行相關的義務,比如說報稅、交稅等等。為了防止眾籌平臺,一般是指網絡平臺被用作與其性質不相符的用途,如電子金融服務或者是其他與財務發生直接關系的服務,監管部門都會將其納入視線。但是眾籌組織者或者是發起者不具備開具捐款證明的資格,也就是說捐款人拿不到捐款證明,捐助的款項也就無法享受到稅務上的優惠,在這種情況下,真正愿意慷慨解囊的人并不多,數額也不會太大。
最后,我們去澳大利亞看看。《全球華語廣播網》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表示,對于公開募捐,澳大利亞的要求很嚴格。
約束澳大利亞公開募捐的法律在以前一直沿用的是英國的1601年慈善法。而在2004年之后澳大利亞又通過了2004年慈善補充法案。根據法案的規定,所有的公開募捐活動,都必須獲得許可。而且這種許可是以州為單位的。在本州獲得募捐許可并不代表你可以去其他的州募捐。而如果你希望全國性募捐的話,那就只能在每個州都分別申請到許可才可以。另外對于公開募捐的行為,澳大利亞并不強調這一募捐組織必須要在澳大利亞慈善和非盈利委員會ACNC登記注冊。不過雖然組織并沒有登記,而這一募捐活動卻同樣要獲得許可之后才能夠進行。澳大利亞采用的模式是不限制組織而限制活動。
不過,在澳大利亞,小型機構發起的募捐或者個人募捐,一般都是很難行得通的。
通常澳大利亞的公開募捐往往是出于長期性目的,比如像是支持無家可歸者,或者是癌癥患者等等,或者是突發性的重大災難,比如說像是風災、洪水一類的。很多大型的慈善組織都會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地方,如車站出口處設立宣傳點,向人們介紹募捐的情況和用途。很多人募捐并不是直接付錢給他們,而是認真填寫自己的信用卡信息,方便慈善組織定期從自己的賬號扣錢。這種募捐因為會涉及到自己的財政信息,包括信用卡號以及個人通訊方式等等。所以人們對于募捐的組織方也會非常的在意。小型機構組織的募捐甚至個人發起的募捐是很難行得通的,一般成功組織募捐的都是較為信得過的大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