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之后,下一個產業風口在哪?對于常州來說,這似乎并不是一個問題。在新能源產業領域嶄露頭角后,合成生物產業也在常州形成規模。10月24日下午,“深化改革—常州高質量發展大調研”暨2024年全國主流媒體看常州采訪調研走進華大工程生物學長蕩湖研究所(以下簡稱長蕩湖研究所),近距離感受這座城市改革創新的勇氣和決心。當前,前瞻布局也讓合成生物產業在常州遍地開花,在產業發展計劃表中,到2027年,常州的合成生物產業產值將超過1000億元。
參與制定國家標準,這個研究所領航常州合成生物產業
據了解,成立于2021年的長蕩湖研究所,是常州前瞻布局合成生物產業的重要標志。成立之初,金壇區就與華大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共同設立合成生物產研基地,以華大工程生物學長蕩湖研究所作為科研輸出、藍色彩虹孵化器作為服務載體,打造金壇區合成生物產業集群。
此后,長蕩湖研究所立足重大生命科技和生物醫藥產業前沿,聚焦合成生物共性關鍵技術與裝備的研制,推動下游在生物制造、生物與信息技術融合領域、工程生物學應用的研究與轉化。不但聚攏了一大批高精尖人才,還承擔了兩項國家級重點專項項目課題,主導項目入庫省、市重大項目庫,被認定為江蘇省新型研發機構,項目先后獲得常州市重大項目投入獎、金壇區工業企業科技創新獎、金壇區重大項目有效投入獎等榮譽。
今年3月,由長蕩湖研究所作為秘書處承擔單位之一參與籌建的“江蘇省合成生物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式獲批,同月,長蕩湖研究所參與制定的首個合成生物國際標準正式發布。此后,標委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委員會全體會議順利舉辦,這是我國首次系統化通過標委會形式開展的合成生物標準體系建設,將對經濟、科技的發展以及本專業技術領域標準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高度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多個項目在這里被成功孵化,一個合成生物產業集群正在形成。
前瞻布局,一個千億級的新產業呼之欲出
今年7月,《常州市金壇區加快推進合成生物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發布,明確到2026年,基本建成合成生物生產關鍵環節的產業鏈,引進企業不少于30家,產值突破300億元,爭創省級創新平臺2家,授權知識產權50件。
根據方案,金壇將從平臺建設、產業發展、人才引育三個維度賦能,給予“真金白銀”獎勵。其中,支持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落戶,根據國家或省立項實到資金,與市級按1:1配套,給予國家級最高1億元、省級最高5000萬元的支持。支持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制定、壯大上市,分別給予獎勵。加快引育高層次緊缺人才,對“卡脖子”環節承擔攻關任務的人才聯合體,給予最高500萬元重點支持。在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下,一批高精尖人才正在逐步聚攏,合成生物產業也在肉眼可見的速度發展壯大。
實際上,早在去年11月,常州合成生物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及若干措施就正式發布,前瞻布局合成生物產業。在常州的產業發展計劃表中,到2027年,合成生物等生物經濟新興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要逐步顯現,全市合成生物產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在合成生物領域形成“北有天津、南有深圳、中有常州”的新格局。
“到常州,了解這里的產業情況,親眼看到企業的發展現狀,對這座城市有了新的認識。”海西晨報副總編易福進認為,常州制造業發達,產業門類齊全,企業在這里更容易獲得發展。此外,再加上政府有前瞻眼光,提前布局落子,以及人才、金融等相對完善的配套政策,這里成為新能源之都不足為奇,后面可能還會在合成生物等更多的產業賽道上嶄露頭角。
實習生 沈周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宋體佳/文 施向輝 顧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