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福傳千萬家。
這是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之一,也是園方始終傾心努力的方向之一。
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董事長黃淦波表示,作為全國首家民營國家森林公園,自建立之初,就明確堅持生態建園、文化立山的經營理念,讓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生態文化的載體,將公園打造成一座青山、一座福山、一座姻緣之山、一座文化之山,讓更多游客感受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生態之美和文化之美。
青山就是良好的自然生態。那么,福山究竟有著怎樣的內涵,園方又是如何打造的呢?
福的內涵:青山綠水,澤被后世
綠水青山等自然資源,用之不覺、失之難續。“建設國家森林公園,呵護自然之美,既是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存負責,也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更是福澤后世的可持續之舉。”黃淦波表示,福山之“福”首先就是澤被后世。
談到打造“福”山的初衷,黃淦波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談了自己的看法。
綠水青山澤被后世就是他的宏觀理念。從宏觀層面而言,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中國的老百姓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福氣的到來。一個“福”字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福(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是人們對幸福和吉祥的追求和寄托。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所體現出來的“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門前種三樹,家興富三世”“一年之計莫如種谷,十年之計莫如種樹”等價值,不正是人們精神層面上的追求嗎?
創意設計,賦予其“福”的內涵,是他的微觀理念。在廣東,“佛”和“福”諧音,多年來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積極打造一個以觀音文化為主題的一座佛教文化之山,圍繞“佛”和“福”打造了很多與傳統福文化有關的福元素景觀,希望塑造一處“福山福地”,寄托把好運、福氣等一切美好帶回家美好寓意。比如,打造的景點有“觀音山第一福”、五福廣場、萬福長廊、“見龍接福”等,都飽含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黃淦波認為,隨著時代發展,福文化的思想內涵在社會發展中必然煥發出新的活力,所以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始終站在時代高度,發掘傳統福文化的理念精髓,并將其打造成跨越民族和文化鴻溝藝術形象,被大眾認可、傳播。
這一理念得到了業界的普遍認可。有專家表示,福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偉大信念和不懈追求,“福”是中國老百姓共同的愿望和企盼。對于國家級的森林公園而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不正是“福”之所至嗎?
福的創意:福隨心至,千里順意
“觀音山第一福”,是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打造“福山”、傳遞福文化的重要景點。
這處景點位于感恩廣場,建成于2019年,是一個高達9米、重達3噸的巨型紅色“福”字雕塑。這個字取自康熙御筆書寫的“福”字。上面是一個邊長3米的立方體,下面是一個巨大的圓形的臺階。臺階共5級,寓意五福臨門,每一級臺階還各有寓意,分別表示“福祿壽喜財”。
“它是將傳統的文化中的福文化與現代雕塑藝術相結合打造的一處人文景觀,兼有視覺屬性和文化屬性。”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主任陳景玉介紹,“這是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福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現在已經成為公園的一個知名網紅打卡點了,凡是來到公園的游客,都會來這里‘轉’福‘接’福’。”
這個“福”字雕塑還能轉動?
陳景玉介紹,該雕塑利用了一個液壓的傳動裝置,游客通過轉動下面的輪盤,便可以帶動上面3噸重的“福”字一起轉動,寓意的“轉”福“接”福,福氣滿滿。在這里,還有兩個經典成語,分別是“與福同在”“與福同行”。
此外,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還打造了總長25米、寬5米的萬福長廊,設計將福、祿、壽、喜、財“五福”的寓意巧妙融入其中,分為五段格局,每段代表著不同的福澤。長廊頂部匯集了多位書法名家書寫的福字,通過陰陽鏤空雕刻的技巧,使得福字在陽光下呈現出不同的光澤,每逢晨昏,陽光透過鏤空的福字將金色光影灑落在地面,仿佛福澤從天而降。“見龍接福”景點是在懸崖峭壁上建有一尊探出龍首的金龍,神龍吐水時可形成30米高的瀑布,旁邊的見龍亭是觀看見龍的最佳拍攝點,寓意見龍接福。
有關專家表示,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打造的創意“福”景點,有著獨特鮮明的文化內涵,并依托于國家森林公園這一面向社會展示、溝通的平臺,將逐漸形成一個具有標志性的吉祥符號,成為更多游客喜愛并樂意傳遞的具有正能量的文化價值觀。特別是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人心,在國家森林公園如是創意,必將實現文旅產業消費的再升級,并帶動區域經濟與文化的同步發展。
除了打造景點之外,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還開展了一系列“送福”活動。黃淦波介紹,近年來,每年元旦假期,公園都會當天向游客們免費發放10萬份“福”字貼,寓意讓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福”傳到千家萬戶,讓廣大市民游客在未來的一年充滿幸福。
家住東莞市樟木頭鎮的李先生說,每年元旦、春節等假期他都會帶著家人一起到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轉”福“接”福,“我家門上貼的福字,就是公園的工作人員贈送的。公園本身就是一座‘福’山,給我送‘福’我非常開心。”
福的傳播:花式“整活”,文旅“上分”
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福文化傳播,被當地媒體贊為花式“整活”,為文旅“上分”。
近年來,特別是春節期間,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都會推出以“福”為主題的迎春活動,包括在景區融入民間傳統文化中象征美好寓意的福星、祿星、壽星、喜神、財神“五福”形象,扮演“五福”的演員還會巡游公園,并與游客進行沉浸式互動。同時,公園還推出了揮春送福賀新春活動,邀請廣東楹聯學會的眾多楹聯書法家現場揮毫潑墨,書寫新年“福”字及新春對聯免費贈予廣大游客。
陳景玉介紹,每年的春節活動現場,市民游客都熱情高漲,跟隨巡游隊伍一路互動,歡笑聲、掌聲此起彼伏,喜慶祥和的氛圍充斥著公園的每處角落。有的小朋友拿到“福星”送上的“福”字帖后,跑回家長身邊開心展示;老人家們則會去摸摸“壽星”的大壽桃,為自己討個健康長壽的好意頭;年輕的情侶則在“喜神”處請姻緣紅繩后,希望留下屬于他們的甜蜜回憶,“一個‘福’字,一副對聯寄托著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愿望”。
就在剛剛過去的中秋節,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還舉辦了“嫦娥”送福餅等活動,“嫦娥仙子“邀請游客一起品嘗了美味的“福緣月”巨型月餅。
“我拿到月餅的時候都不舍的吃,那可是‘嫦娥仙子’親自給我的。”來自廣州的游客張女士說,可是當她吃過之后,又表示“新鮮出爐的月餅,集于美味、情懷、精致于一身,太藝術了,吃的有點后悔,應該先發朋友圈秀一下。”
陳景玉介紹,為了讓福文化傳播的更深遠,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還做了很多公益慈善活動,旨在通過慈善行為,引導更多人樹立慈善意識、參與慈善活動、發展慈善事業。他說,“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大愛無疆、仁者愛人’,慈善不僅是觀音山國家森林公福文化傳播的目的所在,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