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鼓樂、阜新東蒙短調民歌、老六路太極拳、東北大鼓組團出鏡
央視《非遺里的中國》推遼寧篇 驚艷聲一片
2021年,錫雕(錦州錫雕)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單霽翔等專家對遼寧非遺傳承人精湛的技藝贊嘆不已。
9月28日晚,《非遺里的中國》(遼寧篇)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氣勢恢宏的遼寧鼓樂、悠揚動聽的阜新東蒙短調民歌、鏗鏘有力的東北大鼓、剛勁瀟灑的老六路太極拳,以及詼諧生動的東北二人轉等24項遼寧特色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悉數亮相,遼寧非遺以集體出鏡的方式迅速“出圈”。時隔一天,9月30日,這些精彩的非遺節目、精湛的手工技藝在沈陽市時代文倉公園進行展演展示,遼沈百姓在家門口感受這些厚重的非遺文化魅力。
“山海有情,天遼地寧,人文興盛,亙古綿長……此行,我們從這一張響當當的文化名片開始了。”畫面上,遼河、關門山、千山等在聲聲遼寧鼓樂中展現,接著東北大鼓唱起來:“天遼地寧譜華章,遼寧非遺異彩紛呈……”9月28日,央視《非遺里的中國》(遼寧篇)如一縷清風,激發人們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非遺里的中國》通過非遺創新秀展演、沉浸式體驗、還原絕技等全新的方式來展現非遺,多維度呈現非遺的創新成果、歷史底蘊、中國智慧、東方美學。
《非遺里的中國》(遼寧篇)是《非遺里的中國》第二季。該季中,單霽翔、龍洋和楊倩等知名人士現身節目現場。作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者,單霽翔的發言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觀眾了解非遺文化的大門。他向觀眾講解傳達了非遺的歷史厚重感,還強調了其在當今社會中的重要性。他說:“非遺不僅是過去的文化符號,它更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單霽翔話音一落,鏡頭轉向了遼沈大地的風土人情,東北大鼓、遼寧鼓樂、鐵嶺傘燈秧歌、錦州錫雕、老六路太極拳等24個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在節目中展現了他們高超的技藝。無論是傳統的瓷器制作,還是古老的民間舞蹈,每一個畫面都如同一幅文化長卷,向觀眾展現非遺的歷史底蘊。傳承人精湛的表演不僅是對文化的傳承,更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詮釋。
節目中,不僅關注個體技藝的展示,更巧妙地把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現代與傳統的碰撞,使得觀眾在欣賞精湛技藝的同時,也引發了對非遺傳承的深思。
在鏡頭的最后,陽光灑在遼沈的土地上,匠人們的樂聲和舞蹈匯成一曲優美的交響,讓人忍不住想要參與進來。
《非遺里的中國》(遼寧篇)以獨特的視角、生動的形式,將遼寧非遺的多元性、地域性與時代性彰顯出來。該節目播出后,驚艷聲一片,并迅速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東北人用酒香味的梨做餡餅”“小亮溝的葦編還能編出這么多花樣”等話題熱度飆升,網友紛紛為遼寧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點贊。
9月30日,“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五周年 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在時代文倉公園正式開展。此次活動以“多彩非遺 天遼地寧”為主題,匯聚了《非遺里的中國》(遼寧篇)、《央視秋晚》中的非遺、《茶和天下》等多個板塊60余項。
在現場,非遺傳承人通過活態展示、展演等多種形式,為游客帶來了獨特的文化體驗。熱烈火爆的遼寧鼓樂從《非遺里的中國》中“走出來”,在現場為觀眾表演,一位觀眾說:“這一聲聲喜慶的鼓樂,仿佛在奏響‘吹不完的歡樂曲, 道不盡的幸福生活。’”
本次展演上,阜新東蒙短調民歌也是從《非遺里的中國》中“走出來”的項目。此次在現場表演的《贊頌歌》,讓觀眾感受到蒙古族風俗文化中高闊、遼遠、粗獷、豪放的特色和肅穆、莊重之韻。
在現場,觀眾葛丹不僅借助剪刀體驗了營口伊爾根覺羅氏剪紙技藝,還體驗了小亮溝葦編壓蘆葦、編草席的樂趣。在田莊臺馬氏傳統中醫攤床前,她說:“在問診把脈的過程中,我了解了相關藥理診法。”
(遼寧日報 記者 楊 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