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謝姣 劉微
2024年9月18日至21日,香港旅游發展局組織內地媒體交流考察團走進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開啟文化旅游探索之旅,通過媒體的鏡頭和筆觸,向廣大游客傳遞香港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最新的旅游資訊。
18日下午,交流考察團首站走進香港大坑火龍文化館。
文化館內,一個以50%比例縮放的“火龍龍頭”成為焦點。這個“龍頭”以青竹、藤為骨架,外面包裹著一層厚厚的珍珠草,顯得既古樸又神秘。
據大坑火龍文化館工作人員對新聞記者介紹,真正的火龍總長67米,由龍頭、龍尾及31節龍身組成,全程需300余人共同參與舞動,而“龍頭”的重量更是達到了48公斤,舞動時則需8至10位健兒交替接力進行。舞龍花樣繁多,每一招式都寄托著香港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當晚,新聞記者感受非遺表演火龍游街。
記者在現場看到,火龍游街的兩側擠滿了市民和游客,大家都希望能近距離觀賞這一壯觀的非遺表演。
小火龍在孩子們的舞動下,閃爍著五彩斑斕的光芒。隨著“咚鏘、咚鏘”的鑼鼓聲響,火龍在數百名隊員的合力下,從安庶庇街“沖”出人群,現場頓時歡呼聲不斷。
表演現場,“神龍擺尾”“喜結龍團”等場面接連上演,巨龍插滿點燃的長壽香,追逐著龍珠舞動。“火龍”伴隨著現場的歡呼聲,跟隨著龍珠時而如飛龍在天,時而如蛟龍入海,呼嘯著“游”入下一條街巷。
人群中,來自湖南的丁先生表示,他之前對香港的了解主要停留在繁華的都市景象和購物天堂的印象上,這次讓他對香港的文化底蘊有了全新的認識。“大坑火龍的表演真是太震撼了!我從未見過如此壯觀、如此富有傳統韻味的非遺表演。”丁先生激動地說。
隨著表演的繼續進行,蜿蜒起伏的火龍在鑼鼓聲中歡騰起舞,成了一道亮麗的民俗文化風景線。
一個多小時后,火龍游街完畢回到浣紗街換香,舞龍者將火龍身上燃燒后的香枝派發給市民和游客,傳遞著平安和幸福。
香港旅游發展局工作人員介紹,火龍文化作為香港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示了香港的文化底蘊和民俗風情。大坑每年中秋節都會舉行舞火龍傳統民俗活動,該活動迄今已有逾140年的歷史。今年從9月16日至9月18日,舞火龍盛會連續三天上演,規模升級,并增添了多個新元素,融合傳統與創新。約百名青少年組成的隊伍舞動著約1萬顆LED燈點亮的小火龍亮相,象征傳統習俗薪火相傳。活動現場還首次引入了動感十足的花式跳繩和雙截棍表演,在傳統文化中注入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