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潘錫珩
8月25日晚,上海黃浦江畔,來自武漢的張女士滿心歡喜地和江面上20米高的發光大黃鴨合影,給3天的滬上之旅畫上圓滿的句號。
這只大黃鴨有個可愛的昵稱——“鴨馬路”,它是第二屆小紅書馬路生活節的吉祥物。
“在小紅書上看到第二屆馬路生活節開幕了,于是我趕緊買高鐵票,只用3個多小時就從大武漢瞬移到了大上海。”張女士告訴新聞記者,在上海的3天時間里,她跟著博主們分享的攻略,沉浸式打卡了滬上5條各具特色的小馬路,領略到了別樣的城市文化。在吹吹風市集上,她還見到了多位關注許久的博主,仿佛一場場愜意的粉絲見面會。
作為“上海之夏”7大標桿活動之一,小紅書第二屆馬路生活節從8月23日持續到9月1日,超過200場主題活動將在上海街頭輪番上演。
呼吁大家走到線下關注身邊
8月24日,上海市黃浦區的淡水路上,雖然烈日當頭,氣溫35℃+,許多游客依然被臨街樓上晾曬的“衣物”吸引住了目光。白T恤、白床單,甚至白襪子上都印著詩歌,變身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掛在居民的晾衣竿上,構成了獨特的“抬頭藝術展”。
這正是小紅書馬路生活節5條主題小馬路之一的“發光小馬路”。項目主創阿高介紹,今年的主題小馬路內容和主題比去年更豐富,共推出逛吃、愛樂、愛玩、發光、秀場5個主題,橫跨上海市黃浦區、徐匯區、靜安區、長寧區;包括愚園路、汾陽路、淡水路、南昌路、茂名南路、思南路、巨鹿路、長樂路等8條小馬路。每條小馬路會根據主題進行視覺設計,活動策劃,以及聯合商家設置打卡集章的趣味互動。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世博黃浦體育園的小紅書“吹吹風市集”游客熙熙攘攘,許多攤位前排起了長隊。項目主創卓然介紹,今年的市集匯集了百余家商家與品牌,涵蓋了人文、美妝、戶外、興趣、美食、潮流等多個領域,展現了小紅書社區內容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其中有30多位小紅書的主理人來出攤,吸引了諸多粉絲到現場開展互動。
在小紅書上擁有130多萬粉絲的博主“文森特別餓”認為,小紅書提倡的馬路生活節主題“走上街頭和快樂接頭”,就是呼吁大家走到線下去,重新關注自己的附近,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把大家拉到線下去聚會。“在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大家習慣了面對手機交流的情況下,是一種非常好的新嘗試,能讓大家收獲不一樣的東西。”
小馬路被賦予主題打造成新景點
在小紅書市場部負責人白板看來,本屆馬路生活節引入了小紅書社區的創作者、商家、買手、主播、MCN、用戶乃至游客一起共創。“無論市集、小馬路還是音樂會,所有人都不是路過的參觀者,而是參與者、創造者、傳遞者,大家碰撞創造力,迸發生命力,將馬路生活節每個細節合力落地。”
本次馬路生活節,小紅書邀請了超過500位的國內外的創作者參與馬路生活節。白板表示,“希望馬路生活節能進一步拉動消費,促進青年文化的蓬勃發展,展示中國年輕人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為小紅書社區、用戶、城市、社會都產生更多的價值,助力上海打造新的城市名片。”
在馬路生活節活動開幕當天,主辦方也首次發布了《小紅書2024青年城市文化創造趨勢報告》,報告顯示,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青年文化活動正日益成為許多城市的新名片。報告提煉出青年人創造城市文化的4大趨勢:發現角落風景,創造城市新景點;爆改日常設施,創造城市新玩法;挖掘在地性,創造城市新性格;獲取微身份,創造城市新社交。
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劉德艷認為,馬路生活節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它能更好地實現本地景點的“主客共享”,馬路生活節把本地游客常逛的小馬路賦予主題,打造了新景點的感覺,讓外地游客很想去玩;通過線下活動的串聯,讓本地人也想扎堆去看看有什么稀奇。大家都很享受小馬路的氛圍,也很好奇地去體驗馬路生活節的活動,令城市更具溫情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