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24日,以“相約風情土家,情系康養石柱”為主題的2018年百家旅行社采風踩線推薦會在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隆重召開。

本次推介會充分展示了石柱生態旅游的魅力及風采。為進一步做響“風情土家、康養石柱”旅游品牌,鞏固重慶主城和周邊,以及湖北恩施、利川,四川廣安、遂寧、南充、自貢、成都等老客源市場;拓展湖北宜昌、武漢、荊州和川南、川北等二級市場;培育上海、杭州華東市場和陜西西安等西北地區新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
旅行社精英們奔赴石柱縣內千野草場、大風堡、西沱古鎮、萬壽古寨等主要景區景點,和即將運營的云中花都、萬壽山等重要景點實地采風踩線。共同見證康養石柱生態旅游的風生水起,蓬勃發展。

康養休閑訪 陸游三峽新光景
位于北緯30°、長江三峽腹心地帶的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不僅是長江三峽黃金水道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更處于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區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賦予了石柱縣非比尋常的養生資源。
在這里,每年優良空氣質量天數超過330 天,森林覆蓋率達到57.4%、林木覆蓋率達到71.6%,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最高達2萬個/立方厘米,是“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綠色小康縣”和“全國綠化模范縣”。
借助三峽沿線的地理區位優勢,石柱縣為人們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體驗;而且不同于傳統的水路游覽,石柱縣將人們的視角從河谷景觀轉向了陸路風景,展現了三峽游覽的新視野與新光景。

深厚歷史文化 濃郁土家風情
石柱古屬巴國之地,土著巴人在此繁衍生息,自唐代至今,千年的建制歷史使得石柱縣擁有著獨特且深厚的文化基因。“蜀中巾幗富英雄, 石砫猶存良玉蹤”,從土司良玉蹤,到巴人巖棺群,再到酣暢的民歌民謠、濃烈的土家特色,這片豐腴的熱土之上孕育了沉寂千年的深厚歷史文明與燦爛文化遺產。
石柱縣作為全國四個單列土家族自治縣之一,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79%。以《太陽出來喜洋洋》為代表的土家“啰兒調”唱出了土家人的風情,擺手舞舞動出了土家人的淳樸,土戲更是演繹出了土家人的情懷。
在獨特的土家文化展示中,人們不僅僅觀看民俗表演,更可以親身參與、盡情體驗,以動作輕快的擺手舞為例,這種徒手舞蹈分為大擺和小擺,只需手腳的協調配合,簡單易學還適合健身,在舞動之中不僅體驗了土家風情,更愉悅了身心。
“綠”“美”自然景觀 休閑養生福地
“兩山夾一槽”的石柱縣以山地為主,有延綿的方斗山、洶涌的毛灘河等,負氧離子含量極高,而且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春天一片生機盎然,山花浪漫;秋天層林盡染,五彩繽紛;冬天白雪皚皚,銀裝素裹;酷暑難耐的夏季,更能體現石柱縣的舒適愜意,在石柱黃水最高氣溫僅21℃,可謂是避暑納涼的勝地。
基于生態良好自然與人文環境,石柱縣已擁有2 個國家AAAA 級旅游景區,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的西沱古鎮和舒適愜意的黃水避暑福地。
無論風起云涌、林濤陣陣的大風堡,還是綠蔭綿延、芳草青青的千野草場,都用青翠濃郁的“綠”描繪著萬物繁盛的景致;而“水陸貿易、煙火繁盛、儼然一沼邑”的西沱古鎮,更是以歷史為軸、以民俗為媒,品鑒著文化名鎮的千年韻味。

“六養”相輔相成 共塑康養福地
一般而言,公眾旅游看重的都是觀景,而石柱縣不僅擁有諸如林木蔥郁的大風堡、一碧萬頃的千野草場等令人大飽眼福的“觀養”資源,同時也將一系列珍稀出眾的區域資源進行了深入的挖掘與建設,將養生的哲學提煉到了醫、食、住等方方面面。
以“食養”為例,石柱縣是有名的“中國黃連之鄉”, 以“石柱黃連”為代表的中藥材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石柱莼菜”多年前就已成為出口海外的“搶手貨”。這些得天獨厚的藥膳資源讓石柱縣不僅在自然環境與文化底蘊上成為“康養”福地,更是在“食”上保障了健康與養生。
再拿“文養”來說,原生態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柱“啰兒調”,孕育了世界經典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開放的胸懷與繁華的商貿,鑄就了全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巴渝新十二景”西沱古鎮忠義報國、保境愛民的性格,誕生了中國唯一登錄正史的巾幗英雄秦良玉;明代古剎銀杏堂、三教寺,則充分見證了石柱的悠久文化。
西部名秀、土家大型歌舞《天上黃水》精彩紛呈、讓人回味無窮。除此之外,還有以滑雪、漂流、水上游樂等為代表的“動養”,康復治療、醫學水療為代表的“醫養”,以及以黃水旅游景區為代表的“住養”等多個系列康養產品。

依借“康養”為主題,“六養”為要素的石柱縣,正在積極打造康養系列產品,努力建設成為全國著名的康養休閑生態旅游目的地。(通訊員 付光祿)
(文章圖片和數據由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旅游發展委員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