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產業——城市可持續發展杠桿
打造中國中部國際交流中心和開放平臺



漢網消息(通訊員 孫克亮)由武漢市人民政府、法國駐武漢總領事館主辦,武漢市外辦、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管委會、蔡甸區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三屆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暨中法生態城國際旅游文化節于本月25日至27日在蔡甸隆重舉辦。
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是深入推進中法城市間交流合作、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路徑的一大盛會,到今年已連續舉辦三屆。自2014年10月第一屆論壇舉辦以來,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已成為湖北、武漢招才引智、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和對外交流的知名品牌,也為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的規劃建設匯聚了寶貴經驗和智慧。在第二屆論壇的開幕式上,6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集中簽約,協議投資總額358億元,工行湖北分行等6家金融企業為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授信600億元。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的成功舉辦,也在中法兩國乃至更廣范圍都產生了廣泛影響,并受到了兩國高層的關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陳昌智曾致信祝賀,法國外貿部長城市建設特別代表帕帕拉多、法國駐中國大使顧山等法方政要出席了論壇開幕式等相關活動。
本次第三屆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以“創新•科技•產業——城市可持續發展杠桿”為主題,邀請中法兩國500多名政府官員、專家、企業家代表參加,打造中國中部國際交流中心和開放平臺。屆時,法國外交和國際發展部、法國生態可持續發展和能源部、經濟財政工業部、工業創新署、法國環境與能源控制署、法國經濟開發署、法國埃松省、里昂大都會、波爾多大都會、勒芒市政府等均將派員參加。論壇設“創新與經濟吸引力”、“設計、建設和標準化”、“運營及服務”、“蔡甸國際知音文化高層論壇”四大分論壇,中法專家將在此暢論經濟新常態下城市可持續發展新路徑,為國家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示范,為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綠色崛起貢獻智慧和力量。
論壇期間,主辦方還將陸續舉辦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國際旅游文化節、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規劃展示館奠基、地下綜合管廊和什湖治理項目動工儀式及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學院、后官湖國家濕地公園、省級生態區授牌。
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規劃核心面積約為39平方公里,拓展面積62平方公里,輻射區120平方公里。地處長江、漢江交匯處,江漢平原末端,蔡甸區城關和中心城區的結合部,西北連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武漢臨空港經濟區兩大國家級開發區。
生態城距武漢中心城區僅8公里,距漢口火車站20公里,距天河機場28公里,緊鄰漢水黃金水道,京港澳高速、滬蓉高速和318國道在此交匯,“三橫四縱”公路交通路網初步成型(“三橫”即漢蔡高速、新天大道、琴川大道,“四縱”即三環線、四環線、知音湖大道、快活嶺大道)。此外,擬規劃新建的武漢西站將在此選址,西福(西安—福州)高鐵、武天潛城鐵和地鐵4號、11號、12號線也將穿境而過。未來的生態城將成為集高鐵、城際鐵路、軌道交通于一體的武漢西部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
生態城周邊已建有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大國家級開發區,以及常福工業園、黃金口工業園、鳳凰山工業園等3個省級工業園,集聚了包括世界500強企業、中國500強企業、大型央企生產基地和區域總部在內的規模以上企業千余家,在汽車及零部件、電子電器、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服務等領域,為生態城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產業依托。目前,在生態城區域已布局了世茂嘉年華、中國健康谷、中法文博城、藝術家村、中法文化藝術中心、中國知音城、雷諾汽車基地等一批總投資逾千億元的項目。
產業定位:重點發展研發設計、健康醫療、節能環保、信息電商、文化創意、教育培訓、生態旅游等產業,建設總部和研發基地、健康服務中心、高端智能制造園區、生態旅游和運動休閑濕地、國際文化交流平臺。未來的生態城,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不低于7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不低于55%,成為大武漢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崛起一座充滿活力、極具吸引力的產業新城。
生態環境:充分尊重生態城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維護生物多樣性,預留足夠生態空間,營造多樣化棲息環境。打造“街頭公園、林水廊道、綜合公園”,構建層級分明、功能健全的城市綠地生態體系,形成山水交融、城林輝映的城市印象,生態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大于45%,綠色建筑比例100%。
創新生態保護思路:樹立“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理念,規劃建設生態濕地、休閑運動基地等,開發城市休閑旅游、娛樂運動及游覽等功能,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社會相協調。集“生態保護、湖泊修復、休閑游憩、旅游經濟”等功能于一體、全長110公里的環后官湖綠道已全線貫通,成為生態城的“國際名片”。
創新體系:爭取國家相關政策支持,探索建立“自由創新區”,努力實現國內外人才自由流動、技術自由轉化、資本自由融通,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采用“民辦官助”模式,研究制定系列支持政策,吸引國內外領軍企業、大學院所、創新團隊等各類主體在生態城集聚。
服務環境:用最寬松的環境、最包容的胸懷、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質的服務,大力培育引進集聚創新創業者和創業投資人,作為“城市合伙人”,結成“奮斗共同體”,鑄就城市創新脊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用科技金融支持創新,延伸創新鏈、人才鏈。將生態城建設成為“人才高地”、“資本洼地”。
發展開放型經濟: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宏觀調控政策,積極爭取納入武漢自貿區申報范圍。加大世界500強企業引進力度,支持本土優勢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真正融入到國際經濟產業鏈條中。
中西方文化交融:持續舉辦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和中法生態城國際旅游文化節,通過舉辦環中國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一系列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會議、會展和文化體育盛會,打造后官湖休閑運動健身圈。大力引進法國時尚產業和時尚元素,促進法蘭西浪漫文化與知音文化交融,共同創造中西相融的城市文化。
蔡甸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發源地,素有“知音故里”之稱。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和知音文化被稱為武漢城市之魂。蔡甸還專門修建了知音文化廣場,其設計詮釋了“現代都市中的遠古之風”,構建出一種“高山流水”的知音意境景觀空間。
知音文化是武漢最具地域特色的品牌文化,蘊含‘平等、誠信、和諧、真情’的歷史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生動體現,也可以作為企業發展的價值取向和核心文化,對于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昔日漢陽古郡,今朝中法新城,蔡甸是知音故里、知音文化是蔡甸的文化之根,挖掘、傳承、弘揚知音文化是蔡甸義不容辭的責任,中法武漢生態城的建設發展必將續寫一段新的知音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