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人工日報)邁入“旅游社會”,不僅僅是人們的消費能力提升了,公眾的休閑時間增多了,出行的需求提高了,旅游經濟活躍了。更重要的是,旅游將不只是一種經濟業態,也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旅游不單是經濟行為,更是公眾生活品質的提升。
據《新華每日電訊》2月29日報道,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旅游業已經從奢侈消費發展為百姓常態化生活選項。新華社記者日前赴全國多地調研發現,我國已經站在“旅游社會”的大門口。然而,全社會對“旅游社會”的認識和管理還遠遠跟不上,重新認識旅游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創新管理方式,在為經濟提供新動能的同時增加人們的獲得感,讓旅游不僅成為一種經濟業態,更成為展現人們基本權利的一個窗口,進而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添磚加瓦”。
普通百姓對“旅游社會”是什么意思,可能并不太在意,但從自身的生活感受來說,旅游切實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國內游爆棚,出境游熱度不減,過去被認為高端人群才能享有的生活方式,現在已經進入了尋常人家。旅游的持續火熱,拉動了經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和生活品質。
然而,與此同時,說起旅游的體驗,很多人又多有抱怨。確實,當前一些地方旅游市場亂象頗多。宰客現象屢見不鮮,旅游門店將游客當“肥羊”,“天價”消費事件接連出現,景點門票居高不下、“漲”聲不斷,旅游監管不到位,甚至地方保護色彩較重。
面對諸多亂象,比照“旅游社會”內質,我們有必要追問:邁入“旅游社會”,我們準備好了嗎?
透過旅游市場種種亂象不難發現,其深層原因在于過多考量眼前的經濟收益,對旅游業的長遠發展考量欠缺。一些旅游從業者不講誠信,強迫游客消費,以次充好。一些旅游點、旅游區、旅游城市,相關配套設施不足,影響游客體驗。目前85%以上的城市、80%以上的區縣將旅游定位為支柱產業,但卻缺少相應的規劃,亂布局、亂造景現象嚴重。一些旅游管理部門的監管手段單一,停留于事后“救火”,且出了事,往往以罰款了事。
“旅游社會”不單單是旅游經濟,它是集社會管理、人文關懷、經濟發展、公民權利保護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系。邁入“旅游社會”,不僅僅是人們的消費能力提升了,公眾的休閑時間增多了,出行的需求提高了,旅游經濟活躍了。更重要的是,旅游將不再是一種經濟業態,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旅游不單是經濟行為,更是公眾生活品質的提升。與“旅游社會”相比,當前的旅游市場還有不少缺位的方面,體現在制度跟不上、管理跟不上、產業規劃跟不上、意識跟不上。
盡管我國已頒行了《旅游法》,也出臺了相關的管理制度,但與“旅游社會”的要求相比,還有相當差距。旅游管理并不是一個部門的事,而是包含旅游、交通、公安、工商、質檢、食藥、環保、衛生、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綜合性管理,急需將單一治理變為連動治理。
邁入“旅游社會”,不僅是一種愿景或者幾個喜人的數據,而是社會管理等諸多領域的變革、創新。
責編:江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