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海南日報)互聯網企業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運營,有個“四即理論”:產品即場景、分享即獲取、跨界即連接、流行即流量。今天先不說別的,筆者想說說“跨界”這件事。
筆者曾經考察過日本JTB的店面,發現他們的門市旗艦店在賣婚紗,同去考察的同行們覺得很新鮮。究其原因,原來他們的旗艦店有一類主力產品是婚禮旅游。他們的婚禮旅游不像國內的蜜月婚慶團,而是量身定制的。筆者翻了一下他們的產品菜單發現,以夏威夷和歐洲城堡婚禮產品最為暢銷。每個產品都有多種套餐價格,既有新郎、新娘兩個人的套餐,也有包括親朋好友一堆人的套餐。一般來說,婚禮旅游線路產品都包含婚紗攝影,為了達到拍攝效果,店員會游說客人連婚紗一起買了。于是在我們看到的旅游門市里,掛起了各色精美的婚紗禮服,乍一看以為進了服裝店。這就是旅游實體店的“跨界現象”,當然還有其他跨界項目,如郵寄業務、支票兌換等。
再說一個貼近生活的例子吧。想必大家都見過雜貨店賣體育彩票,賣日用品的雜貨鋪,怎么能賣彩票呢?筆者想反問一句:誰說不能賣呢?
所以,筆者以為,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在拋開外表的層層噱頭后,其實質不過是在以往特定環境下一些經濟規律的總結。例如“跨界即連接”,連接什么呢?其實是用戶與特定社群節點的連接。那么,社群節點有哪些呢?這里指的社群,可以指某一片居民社區或指某一類型用戶在某地的一種集結。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當你走出家門,能看到哪些社群節點呢?
雜貨店肯定是一種,除了超市、大商場以外,中國人的居住場所附近肯定有一些便利店;居民區附近的餐廳是一種節點;中小學校也是一類節點。可以說,你在家門口能看到的所有生活類店鋪和公眾設施,其實都是“社群節點”,當然也包括旅行社門市。
為什么互聯網首先提出跨界理論?因為互聯網的壟斷性強,在與用戶的鏈接中,高頻應用很容易壟斷用戶與節點之間的連接。既然我能壟斷節點與用戶之間的連接關系,那么我何不多賣一點產品呢?于是,所謂的“跨界理論”出現了。
跨界的基礎就是以自己跟用戶之間的連接優勢,發展其他領域的業務。在當今社會,誰離用戶更近,誰就搶占了流量入口。
回頭來說旅行社行業的事。誰說旅行社門市不能賣體育彩票?誰說旅游門市店不能送快餐外賣?誰說旅游門店不能代辦電話繳費、水費充卡?誰說旅游門店不能代收包裹、不能代收洗衣、不能代客租賃房屋?甚至旅游門市可以設計自己的服務公眾號,將周邊所有的生活服務類項目都納入你的服務,只要入口做好了,別人還需向給你交中介費呢。
旅行社門市,其本質就是一個旅游中介代理。既然可以代理旅游產品,那么也同樣可以代理其他一些生活類的服務產品。當然,反過來說,房產中介也可以干旅游,因為大家同為社群節點,關鍵是誰能最終成為這個社群最優質的流量入口。
責編:江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