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橋匯,東湖綜保區展示交易中心開出的分店已歇業 記者孫珺 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8月15日訊(記者孫珺) 15日上午9:30,長江日報記者走訪泛海城市廣場負一樓愛保稅進口商品交易中心,半小時內,偌大的店里,除了記者外,都是營業員。
同一天,記者調查發現,在百步亭金橋匯,位于二樓的東湖綜保區展示交易中心開出的分店已閉門謝客。今年4月,其常青花園分店也閉了店。在武昌區的中南天紫廣場,愛保稅中南店已經收縮了將近一半的規模。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從去年下半年起,武漢的“保稅店”就關了4家,而剩下的大多都縮小了規模,謀求轉型。

金橋匯,東湖綜保區展示交易中心開出的分店已歇業。記者孫珺 攝
三四年前“保稅模式”如火如荼
武漢開了近20家保稅店
早在三四年前,保稅店開始在武漢興起,進口商品加速進漢。
2014年12月,東湖綜保區誕生武漢首家保稅店,隨后,武漢本地老板投資的愛保稅進口商品交易中心在泛海城市廣場和中南路相繼開店;東湖綜保區展示交易中心在市內陸續開了3家分店,分別位于百步亭、奧山世紀廣場和常青花園;東西湖保稅區進口商品直銷中心接著開業;經發保稅商品交易中心在沌口開業。
2016年1月,3萬平方米的全球保稅商品直銷中心在東西湖區開業,創下武漢保稅店規模之最。
不到兩年時間,武漢保稅店單店面積從一兩千平方米到數萬平方米,增加了10倍有余,大大小小保稅店的數量近20家。
“保稅”擦邊球打得多
進貨成本實際上并不低
武漢愛保稅進口商品交易中心人士告訴記者,以前,一個店一天賣184萬,現在一天才十萬左右。
東湖綜保區展示交易中心原營銷經理俞良翹剛剛離職幾個月。他告訴記者,該中心采用的就是“保稅備貨模式”,是指跨境電商企業通過集中采購,統一將貨物從海外發至國內保稅倉庫,消費者網上下單時由物流公司直接從保稅倉庫配送至客戶。該模式線上“單一窗口”完成企業與平臺、口岸、海關、國檢及相關物流、支付企業之間的信息傳輸,線下實現貨物經海關、國檢一線查驗入庫,訂單接收后,進行保稅倉庫內揀貨、打包、貼單,再經二線查驗放行出庫。大幅降低企業的采購、物流成本,同時降低進口貨品的價格。
實際上,武漢很多企業入局進口商品,多打的是“保稅”擦邊球。有的是與國內自貿區內企業合作,從上海、福建、廣州、天津等地自貿區進貨;有的擁有進出口權,直接國外直采;還有的其實就是通過進口分銷渠道的國代、省代、市代等多個層次,通過流通環節,最終到消費者手上。
也就是說,很多進口商品店雖然打了“保稅”的旗號,其實走的是一般貿易模式,進貨成本和流轉成本并不低。
貨品同質化嚴重
價格戰打不贏跨境電商
即使“保稅”血統純正,也同樣遭遇了市場的坎坷。俞良翹說,商品同質化就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我有的,你也有。”以進口牛奶、水果、進口洗護用品等,你家進貨了,我家也要進貨,一度大打價格戰。

泛海城市廣場負一樓,愛保稅進口商品交易中心,顧客不多。記者孫珺 攝 同樣縮小了經營面積的全球保稅商品直銷中心副總經理王雪也直言,各家走的渠道大同小異,貨品雷同,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如果要推新品,就要用錢砸,而大眾樂于接受的爆款,又會出現‘撞衫’。”
武漢愛保稅進口商品交易中心人士說,風口上,很多傳統企業紛紛介入其中,開店的比較多,導致了同質化,競爭力就下滑了。
擠壓實體保稅店的還有跨境電商。2015年到如今,也是跨境電商高速發展的幾年,從海淘到跨境購,電商平臺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進口商品價格也比一般保稅店更具優勢。
在泛海城市廣場愛保稅店里,拿一款韓國麗得姿強化補水修復面膜10片裝來作比較,店里促銷價格為99元,網易考拉上,價格為55元;天貓國際上,69.9元;唯品會上79元。可以看出,價格最低的,幾乎比實體店便宜了一半。
一位經常買洋貨的“80后”媽媽李莉說,定期會給寶寶買尤妮佳拉拉褲,XL號女款,網上4連包一起買,算下來一包的價格不到90元。而保稅店里要賣到134元,足足貴了40多元。
除了跨境模式的流轉優勢,諸多跨境電商在全國甚至海外建倉,將價格的控制權牢牢把握住。
早從2015年開始,海外倉就是跨境電商平臺的競爭點,到目前為止,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網易考拉、洋碼頭、唯品國際、小紅書等平臺都擁有海外倉庫。
“我們可以通過整體協調供應鏈及倉儲、物流、運營的各個環節,根據市場環境和競爭節點調整定價策略。”網易考拉海購人士表示。
競爭如此激烈,武漢的保稅店轉型不得不加快速度。“未來,可能會增加互動性,體驗感。”俞良翹認為。
全球保稅商品直銷中心副總經理王雪說,會尋求大的貿易商、品牌商進行合作,瞄準區域化也許是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