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訊(長江日報記者王謙 通訊員劉媛)武漢高校眾多,如何發揮科教優勢,鼓勵大學生為城市發展和建設貢獻智慧?長江日報記者從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獲悉,近日該局舉行了眾規武漢·高校工作坊終選會,三所在漢高校入圍12個設計方案,獲獎方案的創意或將變為城市建設的現實。

華科學生設計的常平倉片鳥瞰圖
今年,市國土規劃局首次設立在漢高校聯合設計工作坊,向高校師生征集能有效改善舊城面貌,提升城市品質的優秀設計方案,為規劃設計條件的擬定、建筑方案的審批提供參考。
高校工作坊就像項目“孵化器”,經過多次溝通和現場踏勘,最終選取了3個地塊作為工作對象,分別是由華中科技大學承擔的武昌古城常平倉片更新利用項目,由武漢理工大學承擔的知音東苑提升改造項目,由武漢大學承擔的黃鸝路城市走廊創意設計項目。
3個項目涵蓋老舊社區、歷史城區、城市特色景觀等類型。三所高校共提交了34個方案,最終12個方案進入終選。

武大學生設計的黃鸝路城市走廊項目概念圖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研一的學生史雅楠和小組成員為黃鸝路城市走廊設計的《朝夕同輝 樂在復興》獲得了一等獎。“我們從4月開始進行調研和設計,在7月完成整個方案,項目的設計理念是把黃鸝路變成一個展示歷史文化記憶的街道博物館。”史雅楠說,城市走廊通過對文化藝術,而不是傳統零售商店的聚攏,來改造歷史性城市中心主街,通過街道展示沿線武漢社區文化、老工業文化、文化產業發展等的歷程。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學生提出了“韌性社區”的概念,小組成員周凱說,這是指在規劃中對屬于社區原本的街巷肌理、社會網絡和歷史文化予以保留重塑,對社區較差的居住環境、功能業態以及老齡化問題提升改善,達到社區的和諧共融。
武漢理工大學的學生團隊為做好知音東苑的更新改造,多次深入社區內部,通過問卷發放、圓桌會議、意見征集、方案展示選擇等方式,充分調動公眾參與度,讓專業指導與公眾意見相結合,使社區居民走進改造,實現共享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