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訊(長江日報記者 馮愛華 通訊員武宣改)近日我市發布的《文化產業統計專報》數據顯示,一季度武漢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提速,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達683家,比上年同期增長46.6%,實現營業收入281.9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4.7%。
“互聯網+”等文化新業態表現突出,以“斗魚直播”為代表的互聯網信息服務實現營收9.71億元,增長74.5%;“百度推廣”等互聯網搜索服務實現營收2.07億元,增長16.8%;“騰訊科技”等多媒體、游戲動漫和數字出版軟件開發實現營收29.79億元,增長16.0%。
數據背后,凸顯的是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與產業聚集效應。此前,斗魚直播發布數據稱,斗魚直播APP的手機端、電腦端注冊用戶均超過1億,超越其他平臺注冊用戶的總和,市場占有率為80%,位列市場第一。在光谷,以斗魚直播為核心的“直播+”產業生態正在加速形成,產業上下游企業正在加快集聚,憑借在網絡直播平臺、內容生產、用戶基礎等方面的區域競爭優勢,網絡直播有望成為推動武漢數字經濟崛起的重要突破口。一家電商企業甚至表示,“正是因為武漢有斗魚這樣的企業,我們才選擇在武漢落戶”。與斗魚一樣,翻譯領域的傳神語聯、動漫領域的太崆動漫和兩點十分、樂器制造領域的艾立卡,都有望成為各自行業的領軍者。
如果說10年前的文化產業園區是1.0版本,現在則已升級到3.0版本,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已走過簡單聚集、特色型到功能型的升級路徑,文化產業聚集效應已經顯現。各區依據自身資源優勢,培植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集聚區。功能區重點培育軟件開發類互聯網企業,中心城區以設計類服務業企業為主,新城區在文化制造、景觀園區上發展較快。以創意產業為特色的武漢創意天地,僅一期入駐的動漫游戲、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企業就有近400家。
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層面也在加快腳步。去年2月,武漢市頒布了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新30條”政策,鼓勵市場主體開展媒體融合平臺建設、內容產品開發、技術研發應用。今年,我市又出臺文化產業稅收政策,從稅收上予以支持,文化產業招商引資政策也正在制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