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要不要全球化?毫無疑問答案是肯定的,且必須全球化,因為中國市場已經是一個全球市場。
中國企業如何全球化?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研究團隊編撰的《全球化之路——中國企業跨國并購與整合》一書,概括了中國企業有別于西方企業的“三段式”國際化路徑:即第一步是積累國際化的業務與經驗,第二步是整合全球資源應用于中國市場,第三步則是通過國際化進行海外市場的拓展。
中國企業怎樣才能邁向全球企業?需要四大要素支撐,即資源的全球化、市場的全球化、研發的全球化、人才的全球化。這是伊利集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基于18年來的國際化探索與實踐分享的觀點。
對伊利而言,其國際化實踐正是始于集團董事長潘剛高瞻遠矚的全球思維。在潘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品牌”理念引領下,作為中國行業領軍企業,伊利的國際化思考、摸索與實踐,可以說為中國企業走向全球企業提供了一個參考范本:即以全球優質資源服務消費者、以世界一流品質開拓全球市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整合全球研發力量、以文化融合凝聚全球人才。
資源的全球化:布局三大洲整合優質資源
早在2000年左右,伊利便邁出了中國企業國際化的第一步:對標國際頂尖企業,選擇業內排在全球前三的供應商、服務商進行合作,引入波士頓、麥肯錫、羅蘭貝格等全球頂尖戰略咨詢公司為伊利進行組織體系變革等。2005年,當伊利成為中國乳業首家銷售額破百億元的企業時,伊利有了開拓國際市場的想法,首先如何讓全世界的消費者認識來自中國的乳制品,就在這一年11月,伊利集團憑借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成功牽手北京奧運,成為中國首家乳制品奧運合作伙伴。三年蟄伏、三年更高品質的鍛造,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伊利——這張中國乳業名片以全球一流品質享譽世界。
2014年起,伊利的國際化進程駛入了快車道,開啟了以整合全球優質資源服務中國市場的第二步,并將國際化升級為集團三大核心戰略之一,一個個重大項目相繼落地:在歐洲,伊利聯手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建立了伊利歐洲研發中心;在新西蘭,伊利投資30億元人民幣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一體化乳業基地——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在美洲,伊利聯合美國一流的大學、科研機構主導實施了“中美食品智慧谷”,推動中美兩國在營養健康、產品研發等領域邁出重要合作步伐。目前伊利已在歐洲、大洋洲、美洲等地區搭建起了全球資源體系、全球創新體系。伊利的行業地位也在持續攀升,連續位居全球乳業八強、蟬聯亞洲乳業第一。
市場的全球化:以世界一流品質贏得信任
新西蘭南島,地處世界黃金奶源帶,環境優美,水草豐茂,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就坐落于此。工廠建設之初,就遵循了最嚴苛的設計建造標準。H14級別的高效空氣過濾器,相當于醫院手術室的應用標準;先進的污水處理設備,讓新西蘭的環保專家翹起大拇指;當地民眾在參觀后連連稱贊,“這真是藝術品一般的工廠”……
工廠建設執行世界頂尖標準,伊利對原料供應商更是優中選優。在新西蘭如茵的牧場,當地奶農頗以他們優質的奶源為傲。而當伊利的質量標準擺到面前,他們不免搖頭擺手,感嘆“伊利的標準實在太嚴苛了”。什么樣的標準讓新西蘭奶農感嘆?僅檢驗項目就達1000多項,這是他們從沒遇到過的。伊利在業內率先設置的“質量標準三條線”就以高標準著稱,即在國家標準線的基礎上,嚴格50%制定了企業的標準線;在企業標準線基礎上再提升20%,制定了企業的內控線,層層把關,確保卓越品質。
在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對合作牧場的選擇,還有一個重要考量,即距工廠的距離,要保持在50公里的半徑范圍內。50公里,意味著原奶從牧場到工廠的時間不會超過1小時,這就大大減少了運輸環節對原奶品質的影響。
今天,中國企業邁向全球企業,實現市場的全球化,靠什么?“與過去靠價格優勢走向海外不同,今天的中國產品要想贏得全球市場唯有依靠品質”。以世界一流品質贏得尊重,這是伊利集團基于大洋洲生產基地國際化實踐的思考,也是未來拓展海外市場、讓全球20億消費者享受伊利產品的底氣。
研發的全球化:讓中國市場需求與全球科研力量碰撞
在荷蘭的瓦赫寧根大學,聚集有大量世界頂級的跨國食品公司、科研院所和15000余名食品科研工作者,被稱為“食品硅谷”。2014年,伊利聯手該大學,與“食品硅谷”的研發人員一起,打造了中國乳業目前為止規格最高的海外研發中心——伊利歐洲研發中心。
中國進入消費新時代,高品質、個性化、多元化需求不斷涌現,并加速迭代。占世界20%人口的中國這一龐大市場,不僅是全球消費品企業競相布局的焦點,也是全球科研力量渴求的基礎數據。作為中國快消品多年來的霸主,據凱度消費者指數(Kantar Worldpanel)顯示,2017年,購買過伊利產品的消費者達13.5億人次。在此背景下,伊利摸索出了一條中國企業研發全球化的路徑,即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整合全球研發力量,更好來滿足市場需求。伊利旗下安慕希產品就是中國消費需求同伊利歐洲研發中心的成功結合,以年均增長超200%的增幅占據常溫酸奶市場半壁江山。
當然,伊利的海外研發不止于市場應用層面?;谶^去多年天氣氣候的監測數據,建立一個數據模型,分析下一年哪個牧場可能會遭遇雨水較多的天氣,進而發出牧草霉菌毒素風險預警,讓相關部門提前做好應對……這是伊利歐洲研發中心科研人員,正在進行的一項基礎研究——食品安全早期風險預警系統。這項研究一旦進入應用,將是伊利在攻克“乳糖不耐”難題、建成中國首個母乳數據庫之后的又一重大研究成果。
伊利的實踐告訴我們,中國企業要邁向全球企業,實現研發的全球化,除了上述能快速應用于市場的研發,更需要在“坐得住冷板凳”的基礎研發上發力,還要有對創新試錯的包容態度。
人才的全球化:以文化融合匯聚人的力量
伊利的實踐證明,從中國企業到全球企業,長遠而言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上的融合,能不能被當地消費者不分國界地認可。在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中,伊利非常重視文化融合的力量。
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落地之初,當地毛利人有自己的信仰和禁忌,因擔心破壞家園,對外國投資往往帶有一定的抵觸心理。
為取得毛利人的支持,伊利在新西蘭項目的開工儀式上專門請了4位毛利部落長老來祈福。在祈福儀式上,長老們唱了一首歌曲,歌中唱道:“這是我們祖祖輩輩的土地呀,我們的家園……”顯然,毛利人仍在表明自己的態度,這一方水土需要獲得足夠的尊重,世代居住的家園不可破壞。在場的伊利人立即和了一首蒙古族歌曲,一曲歌畢,毛利長老說,“能唱出這樣歌曲的人,一定是愛土地的人!” 在其后的晚宴上,毛利人向伊利人行了尊貴的碰鼻禮,意即雙方從此“呼吸相通”;伊利人回以“碰肚禮”,希望與毛利人“肝膽相照”。抵觸就在期間逐漸消弭。
行勝于言,文化的融合絕不僅僅只是一次交流或禮儀往來,而是基于共同價值觀認同的深層次融合。落成的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80%是新西蘭本地雇員,管理、生產、研發等各個環節實現了很好的融合,對“伊利即品質”信條的認可和對品質共同的追求,是我們實現文化融合的堅實基礎。
正是文化上實現了很好的融合,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成為中新兩國加強經貿合作的標志性項目,也成為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新典范,被新西蘭懷馬特市長克雷格•羅利視為本土企業:“伊利就像我們大家庭的一分子,我一直把它當成一個100%的新西蘭企業。”
現階段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更多實現了資源的全球化,后三者是包括伊利在內的中國企業需要發力的方向。就在去年底,伊利集團對外釋放了要“進軍全球乳業五強、年營收突破千億”的目標。顯然,在實現了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前兩步后,伊利的國際化目標將向第三步甚至第四步發力:拓展海外市場,向全球企業邁進。要知道,伊利的愿景是“成為全球最值得信賴的健康食品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