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父親的墓地,也找到了失散的親人——
今年清明,“難兒”難給您上墳掃墓

圖為陳聲煜留法護照照片
(記者 李麗 通訊員 陳婷 ) “我的小名叫難兒,從未與父親謀面,他也不曾聽到我喊一聲‘爸爸’。”清明前夕,記者聯系上遠在北京的烈士陳聲煜女兒陳彬,已經90歲高齡的老人思路異常清晰,因身體原因不能親來武漢為父親掃墓。采訪中,老人在電話里多次哽咽,默默不語,話語中強忍悲痛,聽著讓人落淚。
父親遇難后媽媽給她取名“難兒”
陳聲煜是漢陽人,1900年11月出生于漢陽,1920年隨蔡元培一起前往法國留學,成為共產主義小組成員,后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7年,他在中共湖北省委軍事委員會任要職,同時積極開展黨的工作。大革命失敗后,他又扮作商人為中共購買、儲藏、運輸軍械。
“1928年3月,因省軍委負責人叛變,我父親被指認入獄,受盡酷刑,5月24日被殘忍地殺害于漢口榆蔭里。”陳彬老人說,這個時間她一輩子不會忘記,“父親被捕的時候,母親周其瑜正懷著我,我們被黨組織秘密接往上海,4月22日,母親在一個法租界紅房子醫院生下了我。沒有想到,一個月后父親遇難,悲痛中媽媽為我取名‘難兒’,以紀念我的父親。”

圖為1920年陳聲煜(前排中)在法國留學紀念
為尋找父親墓地學會上網搜尋
“始終不敢想象,在那動蕩的年代,父親會被埋葬在哪里,或許已經變成了一抔黃土。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尋找父親的墓地。”老人回憶道。
2004年,陳彬老人學會了上網,開始搜索父親的故事材料。陳聲煜被害后,一個修女親戚陳若環,含淚以慈善機構的名義將陳聲煜的遺體,掩埋于漢陽七里廟回子山。“當我得知這一消息后,內心激動難以平靜,當時就想回武漢,但是老伴兒女擔心我的身體,未能成行。”
2011年由于建設需求,回子山墓地被夷為平底。2012年春節剛過,陳彬老人輾轉得知父親的墓,已被遷入漢陽扁擔山公墓烈士陵園,隨即與工作人員聯系。
那年,在家人陪同下,陳彬老人從北京趕到武漢,找到了她心心念念了84年的父親,第一次為父親掃墓。后來,因各種機緣巧合下,陳彬女士找到了陳文杰等堂弟堂妹,烈士后人終于相認在一起,“這也是對我父親的安慰,我也有了兄弟姐妹。”老人激動地說。

圖為陳聲煜妻子周琪瑜照片
清明難來墓前委托堂弟代為祭拜
陳彬老人告訴記者:“堂弟陳文杰搜集整理了很多父親的材料,他告訴了我父親墓從回子山遷往扁擔山的詳細過程,沒能親自去打理一切,也讓我多了一份歉疚。”
“我沒見到過父親生前容貌,在2012年前也不知道父親安身在何處?現在回想起我的父親,再沒有當年那種撕心裂肺的痛,如今我已是90歲高齡,一切都可以平復了。只是每到清明,心底還是有非常強烈的思念,想去父親墓前看看。” 陳彬老人還是沒能掩飾自己遺憾的心情。
26日,在漢陽文化館,陳文杰告訴記者:“大姐不說,我們也都會去為大伯掃墓。從記事起,一家人都在祭奠大伯。”
陳聲煜遇難后,四個兄弟中到最后只剩下陳文杰父親一人。“大伯去法國留學的一個皮箱,連同他的日記信件等材料,一直被父親保存在家里閣樓頂上,大伯的幾張相片及護照的單人照,被他倒貼在家里的大衣柜板子底下才得以幸存至今。”陳文杰一邊說,一邊翻動著手機里始終保存著的照片。
“當年,大伯為革命英勇就義后,大伯母帶著大姐陳彬還曾經一度被捕入獄,大姐‘小蘿卜頭’。好在老天憐惜,讓我們這些烈士后人在有生之年彼此找到……”陳文杰眼含淚水。

照片由《左拍右談》公眾號友情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