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晚傳媒·武漢晚報12月26日訊(記者黃亞婷 通訊員竺佳怡)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古籍“走出深閨”,零距離面向大眾,12月26日,湖北典籍博物館在湖北省圖書館落成并對公眾開放,現場“荊楚寶典——湖北省圖書館藏珍貴古籍展”同步展出。這這里,市民可以免費觀看宋元明清多個時期的古籍。
湖北典籍博物館位于省圖書館五樓,面積近5000平米,分為展示區、閱覽區和體驗區。入口處,迎接參觀者的是碩大一個古書造型的雕塑,這本“古書”的書面是電子顯示屏,手指滑動時,一頁頁古體文字流過,時光穿梭,古今融合的感受撲面而來。
讓“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是時代要求。五千年來,中華民族持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和文明。名人輩出,典籍迭行。中國的典籍,從甲骨刻辭、金石文字,經簡牘、帛書,到寫印于紙張上的書籍,歷史之悠久,數量之繁多,內容之豐富,可謂獨步全球。
公元一世紀,中國發明了造紙術,促進了典籍和知識的傳播。公元八世紀,中國又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這些重大發明,使書籍的大量生產和知識的廣泛傳播跨入新的時代,這是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與進步作出的偉大貢獻。
湖北典籍宏富,簡牘、金石、古籍均有收藏,尤以古籍蔚為大宗。據統計,湖北全省收藏古籍多達150萬冊,湖北省圖書館古籍藏量約42萬冊,全省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26部。本次開放的湖北典籍博物館依托省圖書館資源,集典籍收藏、展示、研究、保護、公共教育、文化傳承、文化休閑于一體,是國內首家開建的省級典籍館。
在展示區,有湖北藏書家印章、典籍演變圖、楚辭書影等知識介紹,設有珍貴古籍正本展出、部分古籍修復工具實物展示,利用投影、電子顯示屏等多媒體技術提供數字閱讀;在體驗區,讀者可近距離觀摩古籍修復、碑文拓印等服務;閱覽區主要提供新版古籍、數字縮微制品及家譜等資料的查閱瀏覽。
為展示版刻發展變化的時代脈絡,本次珍貴古籍展以宋元明清的時代順序,共展出古籍60部,以刻本為主,輔以寫本、鈐印本、活字本、套印本,稿本、抄本,力求全方位展示不同版本形態的古籍。此次亮相的展品只是省圖館藏的一小部分,典籍博物館還將策劃不同主題的系列展覽,充分調動省圖館藏資源,讓更多珍貴古籍輪流展出。
省圖書館藏有的古籍,最古老者是北宋《華嚴經》,距今已經一千余年,它也在此次珍貴古籍展上亮相。據湖北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管小柳介紹,這版《華嚴經》是湖北籍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楊守敬題款的經折裝,也是楊守敬在宣統年間花重金從日本回購得來,2015年才收入省圖書館,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這版《華嚴經》字體大如銅錢,墨色漆黑發亮,歷經千年仍然鮮活如新,紙張厚實堅韌,古樸莊重,填補了湖北省缺藏宋版書的空白。
另一鎮館之寶是清代的《經雅(不分卷)》,這是一本辨識草木鳥獸蟲魚之名的著作。雖年代不久遠,但這本書以作者戴震而聞名,戴震是清代著名的語言文學家,也是《四庫全書》的纂修者。2008年,國家圖書館古籍展館從全國遴選優秀古籍參加“國家珍貴古籍特展”,湖北省圖書館唯一入選的館藏就是這本《經雅》。
此次展出的古籍還有清代著名文學家紀曉嵐批注的《史通》。管小柳表示:“《史通》是清代常見的書,但這一本是紀曉嵐的個人藏書,有紀曉嵐本人的批校,這就是孤本了。”
不光紙張結實、文字如新,部分古籍上還有色彩。比如《天元直指(不分卷)》是明代的彩繪抄本,距今已經五百余年,這本數術占侯之書上的彩繪,是礦植物做成的顏料繪制而成,至今顏色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