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饒揚燦、戴文輝)10月3日從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獲悉,截至昨日中午,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以來,共向華北地區調水量逾100億立方米。
該工程自正式通水以來,水源地丹江口庫區始終保持在二類以上水質,南水北送京、津、冀、豫4省市,惠及的人口超過6000萬,社會、經濟、生態等綜合效益十分明顯。
在北京,南水已占北京城區日供水量的73%,供水范圍基本覆蓋北京中心城區、豐臺河西地區和大興、門頭溝等地區,中心城區供水安全系數由1.0提升至1.2,全市人均水資源量由原來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多年嚴重超采的地下水位明顯上升,局地最大升幅達8.08米;在天津,南水加快了濱海新區、環城四區地下水水源轉換工作,使地下水位累計回升0.17米;在河南,11個地市、37個縣用上南水,1800萬人受益;在河北,用水范圍覆蓋7個地級市、96個水廠。
為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我省十堰市移民搬遷18.2萬人,先后關閉企業560家,永久減少稅收22億元,投入超過100億元改善生態環境,清理網箱16萬余只,1516個村莊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清理危廢品6萬多噸。“保生態、保水質,讓一江清水永續北送,是無比崇高的歷史使命,是重若泰山的政治責任。”十堰市委書記張維國表示,將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確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謀求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鏈接
一庫清水逼出生態紅利
記者戴文輝 通訊員葉相成 李文財
十堰市委書記張維國曾向北方人民莊重承諾:“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大水井’,我是你們的‘井長’,守護一庫清水是底線。”
同時,十堰是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重任在身。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上半年十堰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10.5%,位居全省第一!
面對生態約束,十堰如何順勢而為,探索經濟綠色生態化并開始產生真金白銀?
百億投入守護“大水井”
9月底,張灣區黃龍鎮大型人工快滲工程現場,數個人工快滲池正曝氣作業,噴出的水花猶如一道道優美的噴泉。該工程采取高密度沉淀+人工快滲工藝,占地約50畝,總投資4000萬元,日處理尾水4萬噸,是犟河治理的又一道“守門員”。
流入丹江口水庫的犟河水質已在去年達標,比環保部下達的考核目標整整提前了4年。
十堰市環保局對丹江口庫區多條支流進行的109項環保監測結果顯示,水庫水質各項指標常年穩定在地表水二類指標以上。2015年7月,丹江口水庫入選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
為守好這個“大水井”,十堰近5年來投入超過百億元——
凈里子:累計處置6萬多噸危險廢物,安全無事故,投入18億元,對犟河、官山河等5條河流進行大規模整治;
穿綠衣:投資12億元,對1516個村莊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場景一去不返;
建體制:全面推行河長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任河長;
創模式:率先在全國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北京排水集團、深港產學研集團等國內知名生態環保企業及專家200多人,融入十堰各個領域的污染治理日常工作中;在全球污水處理傳統及創新的30余種工藝中,十堰采用了21種之多。
嚴執法:全省率先出臺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已先后對2個單位實施“一票否決”,對15個縣區及市直部門實施“一票否決”預警或約談,對22個市直單位下達突出環境問題整改督辦通知。
十堰市環保局局長馮安龍表示,全市67%的區域被劃入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紅線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紅線區,生態紅線內面積達到15768平方公里,全省第一,“對我們來說,治污工作無禁區,水質改善無止境。”
水經濟、水產業風生水起
“庫區不讓養魚了,我們發展柑橘,一年也能收入好幾萬。”丹江口市習家店鎮莊子溝村一組閔道國原是養魚大戶,有180多個網箱,年收入超10萬元。自庫區取締網箱養殖,閔道國主動清網,“洗腳上岸”。
“肯定是舍不得,但為了一江清水北送,還是要把網箱清理掉。”閔道國介紹,他新栽植了5畝柑橘新品種,成熟期早、果形漂亮、品質上乘,銷路相當不錯。此外,他還做起了柑橘“代辦”,幫鄉親們開辟山東、黑龍江等地市場。
上世紀80年代,丹江口庫區水面開始出現網箱養殖,一度形成“百里萬箱下漢江”壯觀場面,庫區4萬多漁民年收入超10億元。
為保庫區水質,近3年十堰共清理網箱166962只,完成率達99.3%。“從鼓勵發展到全面禁止,一個勃然興起的產業被壯士斷腕。”該市水產局局長石崇明說。
優質水資源給十堰帶來了另外一番景象。
在丹江口,農夫山泉、源頭水、武當山泉等企業前來投資興業,水產業成為當地支柱產業;
在鄖陽,洋河酒業等10余個新型水經濟項目陸續建成投產;
在竹溪,華彬礦泉水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一期建成投產后每年可生產30萬噸礦泉水,二期達產100萬噸后,年產值近百億元,創稅8億元。“我們的目標是再造一個‘紅牛’,把竹溪推向世界。”華彬集團董事長嚴彬說。
“我們‘送水’做得很好,但‘賣水’還可以加強。”市長陳新武算了一筆賬,一噸水的資源費才4毛錢,加工成純凈水,一瓶至少賣到2塊,水還可以做酒、醬油、醋等系列產品,潛力巨大。
4月初,省政府新聞發布會披露,十堰2014年生態價值達11.11萬億元,為同期GDP的92.5倍。在此基礎上,十堰進一步明確“藍綠”生態目標:藍,確保漢江及丹江庫區始終達到二類以上水質;綠,占全境80%的秦巴山地實現80%的森林覆蓋。
“生態環境就是十堰的命根子!作為水源地,必須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十堰樣板’。”張維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