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晚,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零距離》欄目播出了關于鹽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涉嫌違規生產食品蜂蜜的相關報道。知名品牌北京同仁堂蜂蜜的代工生產企業將大量過期、臨近過期的蜂蜜回收,回收蜂蜜被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庫。執法人員稱,企業的操作存在很嚴重的問題。北京同仁堂發表相關聲明致歉,并表示相關產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場。(12月16日澎湃新聞)
不管北京同仁堂蜂業的致歉有幾多“真誠”,但是代工廠鹽城金蜂在生產同仁堂蜂蜜中的種種失范違規之舉板上釘釘。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同仁堂”品牌蜂蜜第一次出現疑似質量問題。2016年,“同仁堂”品牌某批次的一款麥盧卡蜂蜜曾被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測出糖漿,疑似造假。而當時那款蜂蜜同樣不是同仁堂集團體系下企業自產,而是進口自新西蘭合作方。今年9月他們也有過回收過期蜂蜜的類似操作,而今年10月企業還更改過蜂蜜的生產日期,違法延長產品“壽命”,同仁堂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很容易損害了消費者對中華老字號同仁堂的信任,很可能連其它的 “老字號”也會受影響。
在食品安全形勢嚴峻的當下,“老字號”食品以其深厚的歷史積淀、優質的產品質量、良好的群眾口碑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頭戴盛錫福,腳踩老美華,身穿謙祥益……”這首民謠形象地反映了中國傳統名牌商業企業———老字號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榮耀。然而,這同仁堂接連曝出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的“食品安全問題”正不斷沖擊著消費者信任的底線,損害“老字號”食品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使“老字號”號食品或多或少卷入到食品安全危機當中,亟待引起注意。“同修仁德、濟世養生”八個字是康熙當年為同仁堂寫下的,這也是他們的企業精神。為什么使用的人毫不珍惜,偏偏要干砸牌子的事情呢?
究其原因,之前各地政府重視“老字號”企業的發展,紛紛出臺各種鼓勵和支持的政策措施,容易產生地方保護主義,對“老字號”食品企業的違法違規行為采取“寬大處理”的態度,這無形中助長了企業不規范守法經營的底氣。于是生產線不斷拉長、產品品種不斷增多、門店不斷增加、銷售網絡不斷擴大等等。這樣的快讀擴張帶來了隱患,由于管理制度、管控措施未及時跟上發展的步伐,導致企業疏于管理或管理混亂,進而產生食品安全問題。這次就是因為委托方同仁堂對代工廠鹽城金蜂生產過程中存在監管不力和失察,造成蜂蜜質量失控。
因此,要充分發揮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以及社會公眾的輿論監督作用,不留情面曝光“老字號”食品存在的問題,督促經營者及時改正錯誤,總結經驗教訓,真正做到“百年老店,誠信為本”。同時,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在繼續鼓勵支持“老字號”食品企業發展的同時,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并加強日常監督管理,避免以罰代管,才能確保老字號長遠的發展。(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