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嬰幼兒配方奶粉注冊制度實施進入了“下半場”,行業競爭開始白熱化,惠氏、美贊臣等外資巨頭在試圖通過渠道下沉搶占城鎮市場份額,而本土乳企則開始通過產品差異化來尋求突圍。
四五線城市已經取代一二線城市,成為洋奶粉渠道爭奪戰的焦點。惠氏去年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渠道下沉,發力三四線市場。惠氏營養品大中華區總裁瞿峰表示,國產嬰幼兒奶粉品牌在渠道深耕細作做得很好,惠氏會在三四線渠道拓展、品牌推廣等方面向國產品牌學習。
由于嬰幼兒配方奶粉注冊制度已于2018年1月1月正式落地,行業格局悄然出現變化,“品牌為王”已經取代“數量取勝”,成為各大奶粉企業的發展理念。奶粉企業開始尋求特色產品,為了能夠在細分領域市場上“施展拳腳”。最為顯著的變化就是,小眾產品也相繼進入市場,并且呈現快速發展勢頭。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奶粉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嬰幼兒奶粉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911億元增至2017年的165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6%。不過2016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規模增速略有下降,據了解,這主要是由于出生率下降及中國消費者跨境購買量增加所致。據預測2018年中國嬰幼兒奶粉行業市場規模將有望突破2000億元。
中國奶粉行業市場規模走勢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嬰幼兒奶粉行業市場競爭格局來看,國內奶粉企業、品牌、配方數量眾多,雜牌、貼牌生產云集,與國際品牌差距較大。此外,國內奶粉市場長期以來魚龍混雜,真假優劣難以辨別,這也給洋奶粉可乘之機,輕易搶占了國內市場。
具體來看:2002-2004年外國品牌占據著我國嬰幼兒奶粉市場絕對優勢地位,但2005年雀巢碘超標事件長期影響了部分外國品牌市場份額,本土品牌進入增長期,此后3年時間里本士品牌銷售額占比一路提升。2008年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沖擊巨大,被波及整個中國乳業,嚴重損害本士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形象,自此本土品牌銷售額占比一路萎縮,如今又是國外品牌占據強勢地位。2018年作為嬰幼兒奶粉配方注冊新政真正實施落地的第一年。在整體業務布局上,各大乳企則加快全球化的步伐。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中國本土廠商的市場份額占比雖有上漲,但仍只有28.5%,而外資品牌的比例高達56.2%。在嬰幼兒奶粉新政的刺激下,國產奶粉行業銷售額重拾增長,但整體行業尚難言樂觀,差異化產品成為國產乳企突圍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