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特工隊”由20頭洋奶牛組成,從家鄉澳大利亞出發來到中國,先到達河北唐山,在這里經過6個月的隔離養殖后轉至新疆石河子養殖基地。
近日,載入“史冊”的日子來了,20頭荷斯坦奶牛搭乘柵欄卡車,經過近4天1900余公里的行駛抵達喀什塔什庫爾干縣的高原奶牛養殖、乳品生產基地,順利踏上帕米爾高原。在經過短暫的適應期后,奶牛“特工”們狀態良好。大家擔心的高原反應被它們成功克服。為什么稱它們為“特工”呢,因為它們承載了太多太多期望——產出來自高原的健康天然好牛奶。
2017年3月29日,為積極響應中央關于“堅決打好精準脫貧等三大攻堅戰”號召,承擔起海關幫助駐地群眾脫貧致富的責任,同時發揮企業在產業扶貧中的示范引領作用,烏魯木齊海關聯合新疆西部牧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塔什庫爾干縣投資建設了首家奶牛養殖、乳品生產基地。
2017年10月底,完成主體建設,含奶牛養殖場1個,配套建設可日產2噸的巴氏奶生產線1條,包含生產車間、廠房、冷庫等基礎設施。
2018年7月15日晚7時30分,首批奶牛運抵塔什庫爾干縣高原奶牛養殖、乳品生產基地,標志著帕米爾高原首家奶牛養殖、乳品生產基地進入實質性運行階段。
高原耕地少,且塔吉克族是游牧民族,種植粗放,產量低。為了解決奶牛飼料問題,烏魯木齊海關黨組研究決定:在塔什庫爾干縣種植青儲玉米。引導農牧民種青儲玉米,既是為奶牛場提供飼料,也是幫助農牧民增收。今年,塔什庫爾干鄉64戶村民流轉土地,共種青儲玉米375畝,計劃畝產2.5-3噸,可保證120頭奶牛一年之需。
奶牛場正式投產運營后,當地老百姓既可以吃上價格便宜而且品質有保障的“放心奶”,還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玉米等飼草種植實現循環多重收益,轉變以往高原粗放的生產方式,變“看天吃飯”為“向土地和技術要效益”。如果奶牛養得好,一頭奶牛可日產奶25-30公斤。塔什庫爾干縣寄宿制學生約有3000人,若每人每天飲用一袋牛奶,日需7噸多。縣城居民及鄰鄉兩萬余人,對鮮牛奶都有剛需。
近年來,烏魯木齊海關采取“領導率先、干部駐村、以愛扶貧、以業扶貧、以策扶貧和以教扶貧”等措施,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了“送羊入戶,畜牧增收”“太陽能發電”“惠民超市”“塔縣刺繡”等十余個扶貧項目,累計申請投入資金和捐助物資1000余萬元,得到了新疆自治區、喀什地區、塔縣縣委和政府的高度肯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就是要利用當地特色進行產業扶貧,這才是精準扶貧。相信隨著高原奶牛場項目的逐步推進,塔縣脫貧致富的步伐會邁得更加堅實。”烏魯木齊海關關長趙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