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務院食安辦等19個部委主辦,經濟日報社支持,中國經濟網、中國健康傳媒集團承辦的2018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上午在京舉辦。在“科技創新與科學傳播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食品科學檢測技術學科專家龐國芳表示,要抓住機遇,實現農藥殘留檢測技術信息化。
龐國芳從事農藥殘留檢測三十多年,參與了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發展的四大階段。針對如何實現農藥殘留檢測技術信息化的問題,他介紹了相關知識。“我們在全國建立了十個網絡聯盟實驗室,采取了”五統一“的操作:統一采樣、統一制樣、統一檢測、統一格式上傳、統一分析。實驗室利用封閉運行、網絡管理、飛行檢查,保證數據的代表性、統一性、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
龐國芳進一步講解,全國45個重點城市包括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14個果主產區設置了1500余個采樣點,覆蓋全國人口25%,普查的18類146種水果蔬菜涵蓋國家標準名錄80%以上,每一個民眾常吃的水果蔬菜基本查了兩遍。發現農藥殘留種類可以覆蓋1000種世界常用農藥。
“通過大數據分析4萬樣品500多種農藥的檢出和11萬頻次的分析,數字比較可靠,現在平均合格率在97%左右。”龐國芳也指出了相關問題,我國食品安全MRL標準數量比較少;農藥殘留安全標準水平低;殘留農藥品種多、污染面廣;高劇毒和禁用農藥檢出率還是比較高。
至于如何治理,龐國芳提出了五方面措施。農藥殘留監控技術急需更新換代,實現彎道超車,以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重拳治理高劇毒和禁用農藥;加強研制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和每日允許攝入標準,而且要和世界先進國家對標;創立國家級農藥殘留監控研究實驗室和國家農藥殘留基礎大數據庫,加強農藥毒理學基礎研究;把各類產品農藥殘留報告納入到各級政府的購買計劃中。“加大對食品安全農藥殘留污染的治理力度,刻不容緩!”龐國芳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