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市食藥監局食品市場處處長,李江參與并見證了北京地區外賣的變化,面對新興事物,他主動創新,變革工作方法,守護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兩年多的時間,外賣市場從無序到有序,李江緊蹙的眉頭終于有些舒展。
2015年下半年,網絡外賣在北京興起。“當時監管中最難的就是缺少法律法規的支撐。”李江回憶說,因此當時市食藥監局決定著手研究出臺一個網絡外賣的管理辦法,以引導當時發展迅猛但又無序的外賣盡快步入正軌,也讓市民吃得安心放心。于是李江帶著食品市場監管處的幾名工作人員跑遍了北京16個區,進行了半年的調研。調研期結束后,文件正式開始起草,并最終形成了5656個字的《北京市網絡食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試行)。
2016年3月14日,《北京市網絡食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出臺,這是全國首個關于網絡外賣的規范性文件,也意味著北京地區的網絡外賣有了監管依據。但辦法的出臺不是外賣監管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李江告訴北青報記者:“當年3·15曝光外賣平臺無證無照餐廳后,我們發現很多平臺的開辦者對相關的管理責任和義務基本上沒有了解,更沒有設立相關機構和人員開展專門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為此,李江他們把各大外賣平臺聚集在一起,成立了網絡訂餐平臺行業自律聯盟。通過這個聯盟,各外賣平臺在管理體系建章建制、線上審查規范經營者信息公示、配送人員健康及設備衛生條件保障、懲戒等環節都實現了統一要求和標準。如今,再點外賣,消費者可以在平臺上查看到清晰的資質信息,不用再擔心點到“黑作坊”.
在李江看來,管理部門的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作為行政管理部門,不能形式主義,更不能懶政,需要主動作為。但同時也不能教條主義,生搬硬套法條,而是根據社會發展和消費者消費需求,只要企業能夠有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和手段,那就給他們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