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蘇州市食藥監局牽頭起草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正式下發,明確將用兩到三年時間,為市民構建一個市場自律和政府監管有機結合、能力建設和機制創新有機統一、產業發展和需求保障有機協調的新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市民的餐桌安全,是蘇州重要的民生實事。繼去年蘇州“兩會”人大一號議案鎖定食品安全監管問題,今年的“兩會”又將建設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數據化監控平臺確定為政協“一號提案”。
蘇州市食用農產品供應網絡結構復雜,分布于各個鄉鎮、街道的400多家終端市場直接對接市民“菜籃子”。同時,這些市場內的食用農產品八成以上由外地輸入。為此,《意見》計劃任務第一項,就是要求全市建起有效的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及銜接機制,產品主產地需創建為國家或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區)。
蘇州市食品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每一批次外地食用農產品要進入蘇州市場,必須配齊兩張“證”:一張是從原產地出發時帶來的“身份證”,明確標注產地信息,發現問題可溯源、可追責;還有一張是“健康證”,由原產地或蘇州市監管部門檢驗合格后頒發的產品質量合格證。“兩證”齊全,才能在蘇州市場上自由流通。
除了從源頭上嚴把“兩證”,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手段,實現產品銷售的信息化流轉,成為蘇州構建安全保障體系的核心抓手。去年,作為民生實事項目,蘇州全市兩級財政總計投入2400多萬元,建成了全市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實現了蘇州市1家一級批發市場,各市、區7家二級批發市場,主城區10家農貿市場的80%以上的大宗食用農產品來源可溯、去向可查、質量可信。
市民買菜,在攤位前掃一掃二維碼,就能看到這批菜是從哪家批發市場進的貨;執法檢查發現問題,即刻拍照上傳至移動監管平臺,現場就能生成電子整改通知單,輕松實現“移動執法”……目前,監管平臺覆蓋的各級農產品市場的每一筆交易記錄附有二維碼,真正做到了一碼溯源。
根據《意見》要求,今年蘇州要完成實事項目“蘇州市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建設目標。為此,蘇州將把監管體系向下游農貿市場、大型商超、學校食堂等食用農產品消費終端全面延伸,橫向與外地批發市場、農委、商務等現有追溯管理軟件對接,擴大食用農產品監管體系覆蓋范圍,基本建立起全市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監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