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艘外輪船舶停靠在江蘇張家港江海糧油碼頭,擬裝4萬噸大米出口至非洲塞內加爾和幾內亞。江蘇張家港口岸出口大米迎來了機械化裝載,“整卸整裝”噸盤裝船作業模式下單線作業量突破2000噸,較人工作業效率翻了一倍。
2016-2017年,張家港口岸共出口大米16萬噸,約占全國總出口量的20%。面對大米國際貿易競爭形勢和去庫存要求,傳統的依賴工人“肩扛手提”的裝船方式制約了口岸大宗出口大米貿易的發展。2018年,張家港口岸預計出口大米約40-50萬噸,為有效提高港口的中轉效率,提升大米口岸通關效率,原張家港檢驗檢疫局支持糧油碼頭積極探索裝船模式改革,采用1.5噸/盤的軟托盤作業模式替代50公斤小包裝人工裝船作業方式,得到進出口商的一致認可,實現了出口大米裝船模式的根本性變革,每條船可有效節約人工、時間成本,提高庫容周轉利用率,大輪在港裝貨時間縮短近一半,碼頭的整體物流成本大幅降低,出口貿易的綜合效益整體提升。
今年以來,該局全面落實國家政策性糧食“去庫存”政策,多舉措助力南方口岸出口大米增速提效。在碼頭機械化裝船作業模式創新應用的情況下,進一步優化流程,完善出口大米查驗措施,以提高我國出口大米的競爭力。
密切與產地質量合作共治。與產地局不定期參加定樣交流會,明確標樣質量和換證要求。及時掌握江蘇、四川、江西、安徽、湖南等地出口大米發運動態信息,敦促產地選擇適合區位優勢的內貿運輸方式,減少運輸環節安全風險,嚴控大米源頭質量問題。
精準服務大米港口機械化裝運模式。面對機械化裝貨作業效率快、時間要求緊的形勢,采取檢驗檢疫人員碼頭駐點的方式,優化集裝箱碼頭、倉庫、船舶貨物實施“三點一線”查驗流程,提高“單兵”作戰效率。實現到港貨物“即到即查”、報檢貨物“即查即放”,加快貨物集港周轉,提高大輪裝貨進度,出口大米的碼頭裝卸效率提升一倍多。
優化升級口岸查驗技術裝備。加大查驗設備投入,督促碼頭提升倉儲條件,解決集港貨物多產地、多批次集中查驗裝備需求,有效保證大米倉儲質量,避免集港貨物因質量變化延誤大輪船期。同時,搜集研究大米相關標準體系,組織開展技術培訓、風險會商,規范口岸查驗尺度,實行口岸查驗“三統一”:即統一質量標準、統一裝運模式、統一流程管理。
推動出口大米生產加工、運輸裝卸工業水平提升。檢企協作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出口大米全過程的監管體系。通過加快口岸貨物集港放行速度,集聚產業規模效應,向上游輻射帶動生產企業打包工藝改進,運輸方式提檔升級,企業標準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提高了出口大米市場競爭力。
立足產業發展與企業訴求,助力實現出口大米裝船模式革新,全力優化檢驗監管措施,幫助企業縮減成本,提高裝船效率。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強與進出口企業的對接合作,借鑒國內外先進做法和經驗,不斷提高出口大米通關效率,助推出口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