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不是一個口號,而是要借助數字化的手段、信息化的平臺,讓老百姓對食品安全有更豐富、更直觀的體驗,提升公眾對食品安全的幸福感、滿意度。”4月23日,福建省食藥監局科技處副調研員李海明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現場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說。
此次亮相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福建食品安全“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系就是這樣一個平臺。李海明說,“一品一碼”追溯體系有三個定位,第一是統一標準,通過平臺實現數據在全省范圍內有效流轉和高效共享;第二是提供一個查詢的載體,通過匯聚農業、流通、餐飲等各個環節的數據,在后臺關聯,為公眾查詢提供支撐;第三是服務的功能,消費者可以登錄平臺掃描食品的追溯碼,獲取食品安全信息,監管部門可以有效定位到市面上食品問題并準確快速確定范圍。
李海明透露,福建食品安全“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系計劃在2018年底前上線。他描繪了這樣一個未來的食品安全體驗場景:在一個大型商超或者農貿市場,正在買水果的消費者用手機掃描水果包裝上的追溯碼,就可以獲知水果的相關信息,例如這些水果是誰種的,種植過程中化肥的使用情況,經過什么環節,各個環節有沒有檢疫,是否合格,監管部門對食品有什么舉措等等,這些信息都可以通過現場掃碼獲取。這個數字化平臺,能夠讓消費者“清清楚楚消費,明明白白付錢”。
福建在“數字化+食品安全監管”領域的嘗試還不止于此。李海明介紹,福建構建了一個食品安全的數字化資源中心,按照“一個主體一個檔案”原則,構建一個資源池,通過海量數據對福建食品安全整體情況有一個完整的分析判斷。目前,福建全省的食品藥物監管部門已建成食品安全業務系統、食品安全大數據平臺等,橫向上覆蓋所有業務流程,縱向上覆蓋省市縣鄉各級。
未來,食品安全監管會有什么新模式?“食品安全監管,要和產業發展水平相適應。”李海明說,未來的食品安全監管,要構建一個良好的食品安全責任機制,讓地方政府、監管部門、生產企業、消費者、媒體等各方主體在責任體系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作用,形成合力。同時,要提高食品安全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新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當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