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網訊 4月19-20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共同主辦的“2018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在大會致辭中表示,今年是“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十周年,反思十年前事件發生后,當時帶給我們最大的震撼是,一個高速發展、體量龐大的中國乳品工業,其安全基礎竟如此脆弱。它提醒中國食品人,企業無論大小,如果抽掉了道德與安全的基因,亦可轟然倒塌。“三聚氰胺事件”曾使中國的“食品制造”整體蒙羞,更使中國食品工業猛醒,并由此加快了夯實科學基礎,提升中國食品安全水平的腳步。其間,中國食品工業在食品安全產業鏈的完善再造與發展方式由高速向中速轉軌的雙重壓力下,走過了理念愈發清晰,目標更加堅定的風雨十年。
孟素荷教授在梳理從2008至2018年10年間中國對食品安全的治理過程時表示,我國對食品安全的治理,既借鑒和濃縮了西方發達國家曾經歷過的“由亂到治”的百年歷史,又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10年間,《食品安全法》頒布,企業產業鏈安全的建設由弱到強,大數據支持下對進出口食品及區域性食品安全風險的評估有了重要進展。
她指出,“在中國食品科技界的共同參與下,國家風險評估、風險交流體系形成有效的科學積累,輿情環境逐漸向好。它使中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管理從十年前的危機應對,走向現在的風險預防和消費者教育,從而更加主動、從容。”孟素荷認為,盡管10年間,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中國食品工業正經歷深刻轉型,增速由2008年的26.7%,下降到2017年的6.6%,但中國食品工業體系卻愈發健康穩健。在全球體量最大的食品消費市場上,2017年國家食品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97.6%,較2014年的94.7%提高了2.9個百分點。這是中國食品人在經歷“三聚氰胺”10年時間后,向人民交上的一份還算合格的答卷,更是中國食品工業由大到強的重要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