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村居紅白喜事的食品安全問題只是農村食品安全監管這個大盤子的組成部分之一。無論從交易頻率還是影響范圍等維度考量,農村地區及其周邊校園等重點區域內,日常消費的大宗食品、低價食品、小作坊食品等重點品種同樣存在問題,某種程度上說更需要重點關注。
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這些區域內的食品銷售存在食品經營網點多、流動攤點多、農畜產品多和規范管理少、證件齊全少、主動檢疫少等“三多三少”的特殊性。此外,不少小作坊、小商販還在進行“三無”食品及“山寨食品”的生產和銷售,農村食品安全監管風險隱患猶存。
從目前的情況看,一方面,監管部門面臨監管對象點多、線長、面廣、量大的復雜形勢,另一方面,由于自身人手不足,也不同程度存在著人員少、力量弱、任務重等問題。一旦監管“鞭長莫及”,自然就會留下了“盲區”。
面對客觀現實,如何提升基層監管水平,消除食品安全隱患,保證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實際上,村居集體聚餐探索出來的經驗可資借鑒。當地充分發揮食品協管員的作用,使其作為基層監管力量的延伸和補充,解決了基層食品監管“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有效保障著農村廣大群眾的飲食安全。
就此而言,捍衛農村“舌尖上的安全”,應避免“撒胡椒粉式”的監管,而要通過制度建設廣泛發動基層的各種力量,打通“監管毛細血管”,讓監管關口在多方共同參與 中下移,實現農村地區食品的有效監管。同時,應認識到,農村食品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要實現人員交叉、資源共享,在密切配合中形成合力。如此,才能筑牢農村食品安全“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