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春暖花開的三亞傳來捷報: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海南三亞南繁基地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挑選出176份優良品種,將首次進行全國大范圍試種。
三亞南繁基地,主要承擔海水稻材料擴繁、水稻加代育種等工作。海水稻為何物?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國棟解釋說,耐鹽堿水稻俗稱海水稻,是能夠在海邊灘涂、內陸鹽堿地等鹽堿地生長的一類特殊水稻的統稱。長期的自然選擇,水稻會有一些耐鹽堿的突變品系,在此基礎上,利用傳統雜交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多倍體技術等先進技術選育能在一定鹽度咸水灌溉條件下正常生長且產量能達一定標準的、可供產業化推廣的水稻品種。
說到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不得不提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袁隆平院士和青島國際院士港。青島市李滄區科技局局長徐敬青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袁隆平院士因青島國際院士港與李滄區結下不解之緣,他于2016年10月簽約青島國際院士港,擔任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袁隆平團隊通過雜交育種技術和常規育種方法,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對耐鹽、耐堿、抗病、優質、高產等多種基因進行聚合,選育出新型耐鹽堿水稻。
海水稻品種選育工作中需要重復大量耐鹽脅迫實驗提高耐鹽度。張國棟認為,最重要的是鹽堿地分布廣泛,類型多樣,所處氣候帶不同,土質結構、水環境差異顯著,地域種植模式也不同,單一的耐鹽堿水稻品種無法適應所有的鹽堿地和灘涂。種植耐鹽堿水稻過程中必須實現種、土、肥、水等各生產要素協調配合。因此,海水稻的推廣種植需要在種質培育與栽培技術體系上同步推進,多點試驗示范。
“海水稻長勢良好,目前已陸續進入乳熟期,預計收割會在4月底。海南南繁育種基地的工作人員還在不斷嘗試通過雜交的方式,來培育更多的海水稻材料,為今后提供更多的試驗品種。”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此次針對不同類型的耐鹽堿水稻試驗示范試種,將重點針對耐鹽堿水稻材料的抗性(耐鹽堿性、抗旱性、抗病性)、生育期、產量、品質、災害適應能力及區域適應能力的相關指標進行測試和脅迫實驗,進一步判定耐鹽堿水稻材料的適應性,初步篩選適合區域的新品種系,為新品種的審定推廣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加快新品種選育進程,提高成果轉化率。
如今,在袁隆平團隊的努力下,夢想照進現實。令人欣喜的是,去年9月,袁隆平院士團隊試種的海水稻(耐鹽堿水稻)進行了首茬收割和現場測產,6‰鹽堿度種植條件下的最高畝產為620.95公斤,畝產翻倍,大大超過了預期,標志著我國耐鹽堿水稻新品種研發取得了又一重大突破,同時也是世界糧食生產科技的一次重大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