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電視廣告在介紹一種‘通血管的藥’,圖像顯示藥進入人體后,血管就通了,然后早年患的血管堵塞性疾病就治愈了。但實際上人體復雜的病理改變并沒有那么簡單!”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陽江市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黃曉渝15日告訴記者,看到這樣言過其實,或者不符合實際的保健品廣告就很氣憤和無奈,最擔心消費者因此被誤導,誤解了治療的及時性和科學性。為此,黃曉渝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強對藥品、保健品廣告監管力度的建議”。
黃曉渝說,其實急性心肌梗死和腦梗塞等疾病一樣,急性發病時超過了最佳的時間窗救治,藥物是不能再使血管開通的,而且即使使用介入的手段去開通血管,也是不能挽救因急性缺血導致的組織壞死的,絕對不是廣告里所說的血管堵了,一吃藥就通,身體立刻恢復健康。
無論是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還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都把對疾病的認識和管理回歸預防。但是,健康產業的迅猛發展也出現了一些負面的情況。
黃曉渝說,有些商家通過電視專題廣告、報紙、促銷活動等各保健品功用暗示為藥種銷售模式,在產品宣傳上表現為肆意篡改或擴大產品適用范圍等,特別針對老年人群體不能根治的慢性疾病,誤導群眾進行規范有效的治療。
在建議中,黃曉渝呼吁由政府拉動全民的科學健康觀培訓,對電視、廣播的藥品和保健品廣告加大監管力度,并有醫學專家全程參與。
2018年初,最高檢下發《關于加大食藥領域公益訴訟案件辦理力度的通知》,要求各級檢察機關民行檢察部門加強食藥領域公益案件線索摸排工作,重點關注利用網絡、會議營銷、電視購物、直銷、電話營銷等方式違法營銷宣傳、欺詐銷售食品和保健食品違法行為。這讓黃曉渝對未來的藥品和保健品市場監管充滿期待。
黃曉渝希望在檢察機關的監督下,政府各職能部門積極履職盡責,為人民群眾把好關,凈化藥品和保健品廣告,實現健康中國夢。